高中寫作指導:淺近流暢造語
如果以上關于語言創新的三法是濃妝,此法則為淡抹或叫淡掃蛾眉了,語言也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
如果行文語言能像《古詩十九首》,像謝靈運、陶淵明、白居易的詩歌那樣追求淺近流暢,也應曲水流觴般讓人油然而生興致的。
自然流暢的語言常常表現為:
1.順其自然,思路清晰。語言自然流暢的關鍵是有清晰的思路,葉圣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絕不亂走的。或隨時間順序,由先到后,從早到晚;或按空間方位,由近及遠,從上到下;或按事理邏輯,從主到次,由淺入深……如果我們對表達的內容,所闡述的見解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沒有一個暢通的思想,不管你語言基本功如何,都是無法達到文從句順的境界的。
《陳奐生上城》中寫道: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買賣。稻子收好了,麥垅種完了,公糧余糧賣掉了,口糧柴草分到了,乘這個空當,出門活動活動,賺幾個活錢買零碎。
這里以時間為序,蟬聯而下,一氣呵成。
描寫陳奐生在招待所睡的條件:
再看床上,墊的是花床單,蓋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嶄新的綢面,刮刮叫三層新。
這里只引了三十多個字,在寫法上既守規矩,又有些變化。由墊的寫到蓋的,從下到上;略寫床單而詳寫被子,詳略得當;分寫被底和被面,合寫三層新,也算是開合自如,而這種既井然有序又略有變化的文字,讀起來就有自然流暢的感覺。
2.順其自然,淺近貼切。如順口說來,又如道家常,沒有刻意雕琢的華麗詞句,淺近而不淺薄,通俗而不庸俗,仿佛山泉流淌,十分自然流暢。
【例文借鑒】
棄嬰
嬰兒哇哇的哭聲在清冷的午夜聽起來特別的凄慘。
木門吱——地開了,一個男人探出頭來,看見了腳前的嬰兒。他眉頭一皺,呆了幾分鐘,然后下定決心似的砰地關上了門。
屋里的燈亮了,女人支著身子坐了起來,小聲地詢問:
怎么了?
門口有個娃娃……
娃娃?
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出門去。再進來時,那嬰兒已在她手中抱著。
你咋把她抱進來了?呵,還是個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會凍著。
抱了咱就得養她啊!男人有些不情愿。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里窮,何況女孩又不中用。她矛盾著,并不出聲,只低頭逗著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頭:咱養她,行不?
咱家沒錢,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煩躁地搓著雙手。
沒錢就可以讓娃娃死掉?女人激動起來。
一個死字令男人震撼了。好一會兒,他才喃喃地說:看這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咱拿什么養她?我也知道這是條人命,可這年頭,哪都有人扔娃娃,咱總不能都抱了來吧!咱連自己也喂不飽呢!
我不管,總之這娃兒碰了我,我就要養她!女人反常地堅持。
男人嘆了一口氣,從女人手里接過嬰兒,摸摸她紅紅的臉蛋,又嘆了口氣。
算了,養就養,最多咱再苦點,反正也苦慣了。怎么說這是一條命啊!只是這娃跟了我們,苦了她了!
女人放下心來,笑了。
長夜就這樣過去……
那個女娃兒,就是我。我已經不在乎親生父母是誰,養父母以他們心靈的選擇賜予了我生命,他們就是我的爸爸媽媽。我愛他們!他們是我一生一世的爹娘!
文章以本人他化法來敘述一個嬰兒經歷的事情,無疑是合適的,甚至可以說是高明的。文章對貧困夫婦撿到棄嬰最終決定收養的心靈的選擇熱情謳歌,表達了我對樸實而偉大的養父母的深深愛戴。作者將故事的情節集中在極短的時間,不枝不蔓,用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展示人物豐富而復雜的內心活動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語言風格質樸純正,沒有多余的修飾形容,卻在詞語和句式上狠下功夫,用詞準確,洗練,熟練地運用著多種對話句式,使人物語言富有個性,惟妙惟肖地展示出這對夫婦內心的矛盾和選擇。結尾交底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直抒胸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從這段文字,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學習民間語言,提煉民間口語,我們也隱約看到了選入中學課本的魯迅、孫犁等的現代小說對話描寫的影子。
3.順其自然,清新靈動。好像信手拈來,沒有錯彩鏤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
【例文借鑒】
獨白
那年我七歲。
三哥指著我的碗說:你的碗漏了!我不信,抬起碗看。
三哥說看看,還有湯淌出來呢。
我把碗扣過來查看,湯撒了一桌子。媽媽問原因,三哥笑得前仰后合,我才知道上當。沒打,也沒訓,媽媽從此知道:她的女兒是個傻大姐。
十六歲時二嬸來,我盛飯。二嬸叮嚀:少盛點兒,小半碗就夠了。點頭記住,心想二嬸飯量真小。媽媽在廚房見了:就盛這么點兒?我老老實實交代:二嬸要的。
媽媽奪過去,盛滿滿一大碗,二嬸也都吃了。真怪事,我到現在也以胃口好自豪。
老同學相聚,提起我的所作所為,樂不可支;上面搞調查,找學生座談,聽見那些平安無事的話,打掉拽著我后襟的手,放上幾炮;忘了帶引柴,跑回家拖了二米多長的木頭,滿頭大汗進了課堂,嚇了人一跳,既而哄堂大笑……。
然后去讀師專,同學感嘆懷才不遇時,我已趴在那些名著上大吃大嚼。周末學跳舞,男生一堆女生一塊只練走步,想跳舞,卻又扭扭捏捏。很看不起那種矜持,便走到一位男生面前:我請你跳舞。怕不給面子,補上一句,我跳得不好。
全場都靜下來,睜圓眼睛。他猶豫了一下,終于把手搭在我肩上,很緊張:我也跳不好。至今仍跳不好,樂感不強,卻為那一次得意。
那個春天常穿運動鞋,天熱,就免了襪子。
不幸迷上書法,常和同學去書法老師家。那天老師興趣正濃,邀我們欣賞一下他的珍藏。老師脫鞋進了書房,同去的男生也進去了,一咬牙我只好光著腳硬著頭皮進,他們都有些吃驚,又若無其事。飽過眼福,只顧著高興,忘了后悔。
沒想到,同去的男生居然沒有被我的光腳嚇住,畢業前成了我的男朋友。
沒想到,很多人驚訝:書呆子也戀愛了!真的?會嗎?
其實,我的初戀十四五歲就開始了。是一株悄悄瘋長了五年的樹,沒有果實。成家后看愛情小說,看到求婚場面總羨慕不已后悔不迭——他沒這么做過。畢業一年多,他的工資剛能吃飽。家在外地,生怕他攢不下錢倒攢一身病。是我忍不住,說:要不,我們結婚吧。
家里人決定還是小車送,我說:別麻煩了,我自己走,汽車票都買了。他們家娶我,一分沒花。
參加婚禮參觀新房時不無眼熱,真正花他父母種地攢下的錢,走路也直不起腰來。
傻了二十多年,知道自己是個小人物,一只螞蟻一棵小草而已,只要自己坦坦蕩蕩心安理得。
學會了沉默。體內的血液卻無法冷卻,有時還沖動,就這德行了。
這是張愛玲的一篇散文,全文語言淺近自然,多用短句,多用口語,多變語氣,宛如看到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婦人在微笑著講述往事,顯得靈動清新。
老實說,作文語言是否自然流暢,關鍵并不在老師的指導;老師的指導可以使同學的作文語句通順,而同學們自己對于優秀文章的反復誦讀,并且口誦心儀,像古人說的那樣入乎口,著乎心,布乎周身,形成語感和語流,載上我們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也就如同流觴曲水一般,我們的語言自然會流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