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作福克蘭群島)地處南大西洋,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英國和阿根廷都聲稱對它享有主權(quán)。1983年4月,終于爆發(fā)了英阿之間的馬島之戰(zhàn)。
在南大西洋寧靜的夜色中,凌晨兩點,英國特遣艦隊的兩艘攻擊艦滿載著突擊隊員悄悄駛離了艦群。其它軍艦并不了解它們的去向,就連突擊隊員們也不了解。但個個又都心照不宣:從英國遠航1.3萬公里,行程20多天;來到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域,又進行了20多天激烈的海空交戰(zhàn),現(xiàn)在登陸作戰(zhàn)開始了! 陸軍的突擊隊員出于軍人的本能,到達福克蘭海域后就反復猜測登陸地點,他們考慮最多的是斯坦利港。斯坦利港是福克蘭的首府,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居住著全島二分之一的人口,大軍首戰(zhàn)一舉攻克,其它地方就不堪一擊了,攻克斯坦利就意味著從阿根廷手中奪回福克蘭。特別是從軍事行動著眼,斯坦利港海灘廣闊,有利于海空支援,便于航空兵和大部隊登陸后展開作戰(zhàn)。除去斯坦利港外,官兵們考慮的還有達爾文港、福克蘭灣、多爾芬角、華耳角……。
接近3點鐘,突擊隊司令穆爾少將向部下宣布將在圣卡洛斯港實施秘密登陸。這道命令在一千多名突擊隊員心中引起的震動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一張張涂了黑油保護色的臉掩蓋不住他們的迷惑不解的驚訝,你望著我,我望著你。
誰也不會想到會選擇圣卡洛斯港!這里地形復雜,航道狹窄,稍大一點的船靠港都很困難,談何登陸作戰(zhàn)?它處于全島最北端,很容易受到從阿根廷大陸起飛的飛機的攻擊。登陸地點選在這個該死的地方,伍德沃德一定是瞎了眼,昏了頭! 這個伍德沃德就是英國特遣艦隊司令。49歲,不久前方提升為少將,在討論特遣艦隊司令人選時,對他出任存在著針鋒相對的意見。反對者說他沒有打過仗。還是一名“童子軍”;支持者說他是海軍青年將領(lǐng)中的佼佼者。
有“鐵娘子”雅號的撒切爾首相最終選定了他。伍德沃德司令眼未瞎、頭未昏,自從艦隊離開英國以來,他就未曾脫過軍裝,他艙里的燈總是徹夜亮著,有時實在困倦了,就趴在桌上打個盹。關(guān)系到英國國家利益、受到全世界所有國家關(guān)注的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的指揮責任落在他的肩上,使他無法入睡。伍德沃德在選擇登陸點時,也想到過斯坦利港,最終還是否定了。理由是阿根廷擁有南美最強大的陸軍,戰(zhàn)斗力不可低估,島上阿軍人數(shù)大大超過英軍艦隊里的陸軍人數(shù),而且以逸待勞已經(jīng)一個多月;英軍遠渡重洋,以少擊眾,兵員無法補充,因此對為數(shù)不多的陸軍士兵必須精打細算地使用。登陸點選擇斯坦利將是一場硬打硬拼的仗,無疑將扮演失敗者的角色,于是他想到了圣卡洛斯這個任何人都不會想到的地方。經(jīng)偵察該港只有40名阿軍士兵駐守,如此設(shè)防說明阿軍也絲毫沒有想到,這進一步增強了伍德沃德的信心。
在第二階段戰(zhàn)事中,艦隊主力全部在斯坦利港外游弋,空中攻擊每天都不間斷,前天、昨天甚至進行了強行登陸,被阿軍猛烈的炮火打得沒有沾邊,英國和西方輿論也不約而同地認為伍德沃德準會選擇斯坦利作為第一攻擊目標。大量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性的偽裝措施和佯攻行動,蒙蔽了敵人,也蒙住了自己人。幾天前當伍德沃德將登陸方案提交高級將領(lǐng)討論時,眾人無不愕然。
3點30分,兩艘攻擊艦駛抵圣卡洛斯港水域。穆爾將軍下達了短促而堅決的命令:“國家榮譽在此一戰(zhàn)!登陸!”幾十條橡皮艇從攻擊艦上放了下來,如離弦之箭射向黑黝黝的圣卡洛斯。直升機把一個個突擊小組和可以放大自然光數(shù)千倍的成象激光夜視器槍先運到岸上。突擊隊員們一踏上福克蘭的土地,就以驚人的速度跌跌撞撞地奔跑著,立即融入到一團漆黑的夜幕之中。突擊隊第一排槍彈的火光劃破了黎明前的黑暗,40名阿根廷守軍毫無抵抗便逃跑了。奇兵,奇襲,收到了奇效。突擊隊未折一兵一卒全部登陸完畢。
經(jīng)過幾天斷斷續(xù)續(xù)的地面交鋒和激烈空戰(zhàn),英軍鞏固了脆弱的灘頭陣地,并且向縱深發(fā)展,建立起大本營,登陸首戰(zhàn)告捷。
英軍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挺進。
從圣卡洛斯港出發(fā),兵分南北兩路包抄鉗擊斯坦利港。斯但利港周圍阿軍云集,建造了許多堅固的陣地和一道道防線,原來是準備從正面迎擊英軍的,現(xiàn)在英軍卻突然從背后發(fā)起了突襲。阿軍手足無措,反應遲緩,像一個行動笨拙的巨人半天也轉(zhuǎn)不過身來,因此戰(zhàn)斗力大受影響,不少地方的抵抗不堪一擊。穆爾將軍針對戰(zhàn)場上的這種情況,及時放棄原先制定的“逐步推進,穩(wěn)扎穩(wěn)打”戰(zhàn)術(shù),他向突擊部隊發(fā)出命令:“采用‘蛙跳’戰(zhàn)術(shù)!” “蛙跳”戰(zhàn)術(shù)是一種把徒步機動、乘車機動和空中機動結(jié)合起來交替運用的挺進戰(zhàn)術(shù),尤其是大量運用直升飛機分段運載部隊與裝備,空間跨度大,速度奇快。
北路突擊隊,一路勢如破竹,攻下阿軍道格拉斯、蒂爾港等據(jù)點后,5月底到達肯特山,因為南路突擊隊離匯合地還很遠,為避免孤軍深入,北路軍停止攻擊,就地設(shè)防。
南路突擊隊主要攻擊目標是距圣卡洛斯港40公里外的古斯格林。古斯格林是南部重鎮(zhèn)達爾文港的所在地,三面環(huán)海,一面沼澤,只有攻下此地,英軍登陸部隊的側(cè)翼才有保障。這里有一個簡易機場,空軍需要它起降“鷂”式戰(zhàn)斗機,以加強最后包圍斯坦利港的攻擊力量,所以古斯格林是英軍必寺之路。特別舟艇勤務隊士兵與傘二營在瓊斯中校的率領(lǐng)下,向古斯格林疾進,途中與一支阿軍小分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全殲阿軍,5月27日夜抵達古斯格林。
第二天凌晨,經(jīng)過一夜休整的英軍借著熹微的晨光發(fā)起攻擊。
英軍遭到數(shù)量超過自己近兩倍的阿軍的猛烈抵抗。攻擊開始時,阿軍立即起飛六架“普拉卡”強擊機向英軍進攻隊形俯沖掃射。“普拉卡”是螺旋漿飛機,低空攻擊力很強,給英軍造成極大威脅。英軍立即架起便攜式導彈發(fā)射器,“吹管”式地空激光制導導彈很快把4架敵機炸得空中開花。
擊毀阿軍飛機后,英軍士兵從隱身地躍出,跟在兩輛“蝎”式坦克后面向阿軍陣地進攻。阿軍的反坦克導彈旋即將坦克擊毀,英軍突擊隊員被阿軍猛烈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瓊斯中校咬牙切齒率領(lǐng)20名突擊隊員向阿軍陣地強行突擊。經(jīng)過數(shù)小時激戰(zhàn),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突擊隊逐步逼近阿軍陣地,阿軍火力漸漸減弱。上午10時半,一面白旗從阿軍陣地升起。硝煙滿面的英軍突擊隊士兵見到阿軍投降,欣喜若狂,瓊斯中校與士兵離開掩蔽物向阿軍陣地走去,準備受降。突然,阿軍陣地上的重機槍忽吐火舌,毫無防備的英軍頃刻間倒下一片,瓊斯中校也當場被打死。阿軍趁勢反攻,英軍突擊隊寡不敵眾,不得不退回原地。阿軍士氣大振,雙方進入膠著狀態(tài)。
設(shè)在圣卡洛斯港的英軍大本營立即派出增緩部隊,摸到阿軍后側(cè)對其進行兩面夾擊。傘二營將“米蘭”式反坦克導彈用于攻擊阿軍火力點,效果非常好,精確制導的導彈彈無虛發(fā),阿軍火力大為減弱。英軍增緩部隊在暮色中再次發(fā)動攻擊。午夜,腹部受敵的阿軍再次請求投降,英軍高度警惕地接受了投降。英軍攻占了古斯格林,打通了包抄斯坦利港的通道。
南路突擊隊在攻打古斯格林機場的戰(zhàn)斗中,以650人全殲阿軍1600人,創(chuàng)造了以少攻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直到這時,突擊隊員才清楚地認識到伍德沃德選擇圣卡洛斯作為登陸點的厲害。從圣卡洛斯登陸,攻其不備,擊其薄弱,打亂了阿軍防守部署的全局,動搖了軍心,從而才能快速挺進,以較小的代價奪取阿軍的據(jù)點和陣地,使勝利時間大大提前。英軍突擊隊員們深深地感激他們的司令官,幾乎把伍德沃德看成了一個神。
5月的最后一天,南北兩路突擊隊匯集肯特山,兵臨斯坦利城下,英軍完成了戰(zhàn)略性合圍。在他們面前,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線:阿軍最強的以阿根廷總統(tǒng)名字命名的“加爾鐵里防線”。1.5萬名阿軍士兵全部聚集在這里,準備與英軍決戰(zhàn)。
自英軍從圣卡洛斯登陸以來,失敗的情緒像瘟疫一樣在阿軍中傳播著,再加上英軍對馬島實行的是環(huán)形、立體的海空封鎖,阿根廷大陸對馬島的軍事與物資支援完全斷絕,糧食和藥品嚴重匱乏,不少部隊軍心動搖,惶惶不安。6月1日,當英軍機降部隊和傘兵突然出現(xiàn)在肯特山時,許多地方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崩潰。但阿軍不愧為是南美最強大的陸軍,抵抗還是極其頑強的。再加上“加爾鐵里防線”依據(jù)交錯起伏的山地縱深布置,防御體系復雜,工事堅固,易守難坎,阿軍隱伏在掩體中以密集的迫擊炮、輕重機槍交匯射擊,因此英軍每前進一步也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穆爾將軍見英軍的野炮和迫擊炮不足以壓制阿軍火力,和即要求特混艦隊的艦上遠程大炮進攻火力支援。英軍艦飽和陸炮都配置有炮瞄雷達和計算機輔助設(shè)備,炮火反應迅速而準確。阿軍炮群每一開炮便被英炮雷達鎖定,10分鐘內(nèi)便逐一被摧毀,英軍火力迅速增強,全天候作戰(zhàn)的“鷂”式飛機和一架從6000公里外阿森松島空軍基地起飛的“火神”式戰(zhàn)略轟炸機也趕來參戰(zhàn)。阿軍陣地被英軍海陸空三面襲來的火力作得土石翻飛,整個戰(zhàn)場火光沖天,通明如晝。
英軍突擊部隊再次發(fā)起沖擊,他們推廣了進攻古斯格林的經(jīng)驗,使用“米蘭”式反坦克導彈打擊阿軍機槍火力點。該導彈是北約專門設(shè)計用來打擊蘇軍坦克的輕型步兵裝備,激光制導,打靜止目標絕無虛發(fā)。阿軍機槍火力點很訣被“米蘭”導彈點射撥除。隨即,英軍部隊憑借兇猛的火力一擁而上,終于在接近天明時攻克阿軍陣地,控制了斯坦利港區(qū)外圍的制高點。
又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3000多各英軍突擊隊士兵頭戴黑色面罩,以秘密小路悄悄摸到阿軍陣地前沿。午夜時分,在前沿觀察哨的指引下,英軍火炮齊鳴,猛烈的炮火準確地落在阿軍戰(zhàn)壕中,阿軍許多士兵還在夢中便被炸得血肉橫飛。被炮火震醒的阿軍士兵慌忙探身盲目向陣地外射擊,以抵御可能出現(xiàn)的步兵進攻。英軍突擊隊士兵都帶著夜視紅外瞄準鏡,探身開槍的阿軍士兵便成為英軍的活靶。缺乏夜戰(zhàn)器械的阿軍只好發(fā)射照明彈。但此時3000名英軍已完全展開呈散兵狀。戰(zhàn)場照亮后。阿軍因被英軍火力壓迫擠作一團,目標更加明顯,遭受的打擊也更加慘童。
阿軍士兵相當英勇頑強,他們讓英軍沖到離陣地不到10公尺遠的地方再開火,使英軍也遭受了很大的傷亡。但阿軍的頑強支撐終于還是頂不住英軍強大的攻擊,“加爾鐵里防線”全線崩潰,阿軍退守到斯坦利港沿岸固守。
在阿軍被英軍鐵臂合圍,大大縮短防御圈以后,英軍除去軍事進攻外,還加強了心理攻勢。他們派飛機投撒勸降傳單;晚上,從四面八方向阿軍陣地播放阿根廷流行歌曲。女播音員用纏綿悱惻的聲調(diào)廣播道:“趕快回家吧,從電視熒屏上觀看世界懷足球賽多么暢快……”軍事打擊和心理攻勢,使阿軍對死亡的恐怖大大超過了對勝利的信心。
阿軍已成甕中之鱉,英軍主帥伍德沃德下令停止地面進攻。決定使用飛機、導彈和所有大炮對阿軍進攻最后打擊。清晨7時,英軍開始猛烈轟擊,持續(xù)12個小時,總共發(fā)射1.4萬發(fā)炮彈。斯坦利港阿軍陣地被夷為平地。
晚7時半,阿根廷總統(tǒng)加爾鐵里任命的馬島行政長官、馬島阿軍司令梅內(nèi)迪斯將軍提出投降。遠渡重洋的英國軍隊終于取得了勝利。
英阿馬島之戰(zhàn),證明了“鐵首相”撒切爾夫人選擇“鐵的司令官”是選準了。伍德沃德將軍,作為最優(yōu)秀的潛艇和驅(qū)逐艦指揮官,他的最突出的特點是,特別勤奮好學,善于接受新事物,被同行們稱為“好動腦筋的軍官”。
他有一個“海狼”的綽號。1983年4月至6月,這場令全世界為之矚目的英阿馬島之戰(zhàn),可以說是“海狼”的一次精彩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