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日韩av不卡一区,欧美日韩国产一二三,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體裁 > 寫作指導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歸類

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歸類

時間:2024-11-27 01:24:11 寫作指導 我要投稿
  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歸類(例句是有原文與譯文的)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采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并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并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只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并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后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著,首先(起初)……然后……,從而。如: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后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   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   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轉折復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作了一個轉折,說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來。分句之間構成轉折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雖然(雖、盡管)……但是(但、可是、卻、而、還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過,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紀,膽量可不小啊。②雖然我一見便知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③我們幾個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沒聽進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   ②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譯文:聲音并沒有變大,可是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譯文:各位如果有這種意思的話,就聽我的指揮好了。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后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著,首先(起初)……然后……,從而。如: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后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   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   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連詞,當"而"表修飾關系時,說明連接的前后內容是修飾關系,相當于"地",多數情況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詞,后面是動詞;當"而"表順承關系時,它連接的前后內容是承接的,相當于"就",多數情況下它的前后內容是連續動作。   事實上,通過大量的例句,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別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復句中,將有先后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有先后關系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后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   文言文虛詞而字表修飾,還是表承接,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教的難點。那么是不是它們沒有規律可循呢?事實通過大量的例句,還是可以找到它們的細微區別的。   一、表承接關系的而多用于復句中,連接有先后關系的兩件事或兩個動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這句話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這是由兩個獨立完整的單句組成的復句,兩個復句間有明顯的關聯詞先,后面省略了與先相照應的相關關聯詞后或然后。這句話陳述兩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兩件事有先后的承接關系。而字放在兩個有先后關系的單句之間,將兩個單句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事實這兩個單句組成的這個復句是承接復句。   ②莊宗受(之)而藏之于廟。   這句話的意思是:莊宗(先)接過箭,(然后)把它藏在廟里。莊宗受后省略了賓語之,句子已完整獨立。藏之于廟。承前省了主語莊宗和介詞以,但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意義完整的單句共同組成一個一重復句。從語意上看,兩件事、兩個動作受和藏,雖然沒有關聯詞,但有先后的邏輯關系。兩個單句組成一個承接復句,而字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叫表承接。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舍之。這個句子有點復雜,可以說它是一個緊縮復句。鍥,雕刻,它是一個獨詞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東西,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動詞謂語句。雖然只有四個字,它卻是兩個單句組成的復句,而且兩件事、兩個動作有先后關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來翻譯理解。整句譯為:一雕刻,就放棄它。而是表示承接關系的就。   ④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這是一個復句,余方心動欲還是個獨立完整的單句,而大聲發于水上即水上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單句。兩個單句陳述兩件事,這兩件事有先后關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發現從水上發出了很大的聲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這種表示承接關系的復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飾的而多用于單句,連接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且前一個動詞作后一謂語動詞的狀語   表承接關系的而用于復句,而且兩件事或兩個動詞有先后關系;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用在單句的狀語與謂語間的連接,如果連接狀語是動詞,作狀語的動詞與作謂語的動詞發生的動作行為是同時進行。   例如:①窺鏡而自視,又弗如甚。   譯文:(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   窺鏡而自視,它是一個單句。主干是:鄒忌看自己。這里的窺鏡是對著鏡子看,對著鏡子時就能看到自己。前一個動作與后一個動作應該是同時發生,且對著鏡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視的方式狀語。這里的語意,不能說窺鏡,看鏡子,自視,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實際是看鏡子時已經看到人了,兩個動作同時進行,無先后關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譯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這也是一個單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與止同時發生,笑修飾謂語止的狀態作狀態狀語。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譯文: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這是一個單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語,求作謂語,之作賓語。乃以斧斤、考擊都修飾求作求的狀語。其中,考擊與求同時發生。是邊敲邊求的意思。   ④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以相當于而,這是一個單句,主干是:余與四人入。余與四人作主語,入作謂語。擁火修飾入作入的方式狀語。擁火這個動作與入是同時發生。沒有先后關系。我們不能說,擁火這個動作完成后,再進去。這兩個動作是連動的。   三,表修飾的而,除連接兩件事或兩個動作外,還用于單句中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作謂語的狀語與謂語之間的連接。   狀語由形容詞、副詞以及介詞短語充當,文言在這些狀語與謂語之間有時用而字來連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這是一個單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察的狀態。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吾恂恂而起,這是一個單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飾起作狀語,表示起的狀態。有人說這種情況,而字可譯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這種情況下,而字可譯作著。我認為這兩個而字沒有這兩個意思,它是助詞,它只起到幫助兩個詞連起來的作用。那兩個意思是加進去的,但可以加進去的這兩個字地和著確實是狀語的標志。   例③有志與力,不隨以怠。   不隨以怠。以相當于而,這是個形容詞謂語句,語意獨立完整,不隨,即不隨便,形容詞,作怠的狀語。這里的而可譯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這是個單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說,以斧斤考擊是介詞短語作求的狀語。而連接修飾謂語的狀語與謂語,叫表修飾。這里的而也可譯作著。   總之,而表修飾或表承接的區別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復句中,將有先后關系的兩件事或者說兩個動作之連接起來。而表示修飾關系的而,卻是放在單句中,將兩個同時發生且前一個動詞修飾后一個動詞作狀語的兩個動作連接起來或將單句中修飾謂語動詞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與動詞連接起來。而字連接兩個動詞時,如果兩個動詞有先后關系,表承接,如兩個動詞沒有先后關系,是同時發生且前一動詞是修飾后一動詞作狀語,表修飾,這是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兩個動詞表示的動作是前后相繼的,也就是說,后一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前一個動作自動結束,那么,這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披草而坐。《勸學》: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處,然后向遠處招手,招手的時候已登上高處,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這兩個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動作與而后的動作相伴而生,一輔一主,共始共終,那么這個而就表示修飾關系。如《勸學》:吾嘗跂而望矣。《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時發生的,以望和立為中心語意,以跂與拱為伴隨狀態,因此,這兩個而都表修飾。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再來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這里的泉罍和紅裝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但它們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紅裝都表示時間上緊相承接的關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兩個動作的確是前后相繼的,而表承接無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關系,那么兩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鮮艷的衣服,然后去騎驢。這樣理解的話,不僅喜慶、歡快的氛圍沒有了,還多了幾分矯情,而且從常理上也很難講得通: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幾個人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換衣服?筆者認為,這里的罍與紅裝描述的是歌與蹇時的一種狀態,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問題,而應表示修飾關系,兩句話譯為:拿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盛裝騎驢走的】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譯文: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譯文:項羽緊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么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譯文: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隨著歌聲吹簫伴奏。   7、表示因果關系。   【因果復句,前面分句說明原因,后面分句說出結果,可分為說明因果和推論因果。說明因果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分句說明由這個原因產生的結果,因和果是客觀事實。常用關聯詞有:因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為……。推論因果一個分句提出一個依據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結論,結論是主觀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實。常用關聯詞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①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于戰斗的武器。②哥哥嫂嫂既然扔開他像潑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戀戀不舍呢?③幾房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④由于病魔纏身,兩次體檢未通過,他只好第二次踏進補習班的門檻。】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譯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來,因而不能盡情享受那種游覽的樂趣。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游褒禪山記》)   譯文:(因為)那下面平坦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涌出,(所以)來這游玩并題名的人很多。   8、表示目的關系,   【目的復句,一個分句表示實現或避免某種目的,一個分句表示為此而采取的行為。常用關聯詞語有:為了,以便,以,用以,好,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①我在這里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②這段時間學校要好好檢查校園設施,以免出現安全事故。③答題之前,我們應仔細思考,省得過后又來修改。】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譯文:耐心地久立遠視,(來)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譯文: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來等待將軍。   (二)用作代詞,通爾,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譯文: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譯文:老婆婆常對我說:某個地方,你的母親就站在那里。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譯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的聲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樣。【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譯文:我一下子起來就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譯文: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②三月而后成。   譯文:(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譯文: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譯文:依順牛本身的結構,(宰牛刀)連經絡相連和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沒有碰到過,何況是大骨頭呢?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譯文:我雖然卑下愚蠢,知道這不可以,何況聰明人呢。【既而】不久,一會兒。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譯文:不久,他以蘇州老百姓暴動的罪名向朝廷誣告請示,追究這件事,處死了五人。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譯文:后來在井里找到他的尸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譯文:后來我把這情況告訴了公婆,公婆溺愛自己的兒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一般來說在譯時,何要后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這是賓語前置。)   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么。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譯文:不這樣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對你呢?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譯文:劉豫州現在打算到哪里去?   ④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   2、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譯文: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譯文: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3、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為什么這樣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恭敬啊。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譯文: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么呢?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譯文: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后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殺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狀》)   譯文:殺一個老兵,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新婦車在前,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譯文:焦仲卿的馬走在前面,劉蘭芝的車行在后面,車子怎么會發出隱隱甸甸的響聲。   (三)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連詞、表目的)誰何。(《過秦論》)   譯文: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來)盤問過往行人。   (四)固定結構: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來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呢?   2、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現在(我們)出來,沒有告辭,對此我們該怎么辦呢?   3、且大亂,若何?(《段太尉逸事傳》)   譯文:將要引起大亂,該怎么辦呢?   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于鄢》)   譯文:一國家不能使土地有兩屬的情況,您對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譯文:孩子冷嗎?想吃東西嗎?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譯文: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其是之乎?(《報任安書》)   譯文: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譯文:壯美喲!山川是如此的險要。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不譯。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譯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   6、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譯文:多么遼闊(的樣子)呀,船兒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釋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師說》)   譯文: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乎:對)(《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便等。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譯文: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宮進見魯莊公。   (2)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脊軒志》)   譯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閣子。   2、表條件:結果,才。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譯文:請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才進去(見項王)。   3、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譯文:現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譯文: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譯文:但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②侯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我不過是一個夷門看守。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命名的。   5、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譯文: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二)用作代詞。   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做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譯文: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譯文:現在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然后才來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②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譯文:如今少卿竟教導我要推賢進士,這難道不是與我自己的愿望相違背的嗎?【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譯文: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長聲嘆息,自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譯文: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去教他們的兒子。   ②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   譯文:它的格局形式跟過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其聞到也固先乎吾。(《師說》)   譯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②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才叫它為華山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譯文: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譯文: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兒的山腳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譯文: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譯文:給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   ④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與妻書》)   譯文:希望你(還是)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譯文: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譯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譯文: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   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譯文: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難道又能把這大山的土石怎么樣?"③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譯文: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心得。④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譯文:你都跑了一千多里路了,難道還有誰不知道的嗎?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譯文:難道是真沒有千里馬嗎?還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譯文:唉!這是真的呢?還是做夢呢?還是傳信的弄錯了真實情況呢?③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送東陽馬生序》)   譯文:如果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譯文: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如果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譯文: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靜女其姝。(《離騷》)   譯文:那個姑娘文靜而漂亮。   【何其】譯為怎么,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譯文:到了割下頭發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爾言過矣。(《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并且你說的話也不對。   ②且臣少仕朝,歷職郎署。(《陳情表》)   譯文: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   ④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譯文:向南撤退,魯肅直接去迎他,與劉備在當陽縣長坂坡相會。魯肅轉達孫權的意思,(和他)討論天下大事的勢態,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并且問劉備說。   ⑤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譯文: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   2.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譯文: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辭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譯文:古時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夠遠了,尚且跟從老師請教。   3.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譯文:希望母親的壽命能向南山的巨石一樣長,身體健康又強壯。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譯文: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一面咳著一面笑著的聲音,③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譯文: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過這里沒有不一面跪拜一面流淚的,這實在是百代難得的際遇啊。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譯文: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   ②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文: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你只好暫時回娘家去,我現在暫且回太守府里辦事。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譯文: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譯文:發誓不和你分開,你暫時回娘家去。   7.【若】(一)動詞,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譯文: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云。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譯文: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③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譯文:再仔細看它,形狀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象還不錯。   ④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放了它!我不忍看著它恐懼發抖的樣子,就好像沒罪走向殺場。   ⑤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譯文:國君如果能這樣,又有誰能對抗得他了呢?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   譯文:你進去上前去祝壽,祝賀完畢之后,請求舞劍   ②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譯文: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呀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譯文: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④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你的)   譯文: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那怎么樣呢?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求魚也。   譯文: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三)用作連詞。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   ①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譯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終身不再娶了   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能占為已有,這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譯文:如果不能,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   ㈣副詞   表示揣測,似乎,好像。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譯文:他說這些話時,臉色好像很悲哀。   ㈤復音詞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表示轉換,再說,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   譯文:至于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文: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   8.【所】(一)名詞,處所,地方。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譯文: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士兵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譯文;成名反復思索,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譯文: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   (二)助詞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譯文: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植的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③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促織》)   譯文: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譯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⑤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譯文:過分蒙受提拔升遷,受皇上的恩寵任命,待遇優異豐厚,臣哪里還敢徘徊觀望,另有別的什么非分之想呢。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譯文:夜里卻用兵包圍我的住所,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我訪問的屠者朱亥。   ③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   譯文: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用以暗示項羽(下手殺劉邦)達數次之多。   3.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侯嬴(我)又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報任安書》)   譯文: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4.所十以表原因和表憑借,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譯文: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三)復音詞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譯文:這就是被人們稱作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   所在:到處;所在之處,處所。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譯文: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   譯文:成名急忙追它,轉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譯文: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譯文: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兩人終于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譯文: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演奏秦國的音樂。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今天侯嬴幫助公子(打算)已經足夠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譯文:向南方奪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設為桂林郡和象郡   ⑧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譯文:憑借華山作為城墻,就著黃河作為護城河。   ⑨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   譯文:(她們)早上晚上唱歌彈琴,成為秦國的宮人。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譯文: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后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譯文: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   ②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譯文:并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譯文: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譯文:于是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譯文:皇帝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譏笑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文: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薄。   譯文: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賤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揚州慢》)   譯文:懷念橋邊的紅芍藥,可每一年知道它為了什么人開花繁生!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秦王很不高興地給他敲了一下缻。②請以秦十五城為趙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請把秦國的十五座都城送給趙王祝壽。③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譯文:(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譯文: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怎樣應付這件事呢   ②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報任安書》)   譯文:這番話只能對有見識的人說,對俗人就難說了。③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如姬對公子哭訴(此事)。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譯文: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譯文: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譯文:為什么要珍惜美玉(般的節操)而讓自己被流放呢?   10.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②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譯文:這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而死于這件事的。   ③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   譯文:堆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   ④置杯焉則膠(《逍遙游》)   譯文:放只杯子在里面就會粘住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當呢?   (二)代詞   1.相當于之,那里。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譯文: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譯文: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譯文:這五人的犧牲,距離現在修墓安葬他們,為時不過十一個月罷了。④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禪山記》)   譯文:然而能力足夠用來到達那里。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譯文: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譯文:殺只雞哪里要用宰牛的刀。   ③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哪里還用得上輔助的人呢?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譯文: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愿用力。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區別呢?④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譯文:(然后)久久佇立著,期望受到始皇的寵幸啊。   ⑤寡人無復與焉。   譯文:我不再參與了。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譯文: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譯文: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譯文:盤旋婉轉,屈曲回環,像蜂房,如水渦(精致套連),挺拔矗立,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譯文: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kōng硿地發出聲響。   11、以   (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①娘以指扣門扉(《項脊軒志》)   譯:你母親用手指敲著房門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譯:五畝的田地,用桑樹栽上樹的話……③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④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   譯文: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譯:時間長了,能憑借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譯:我想圣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③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廉頗憑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于諸侯各國。④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譯文:都喜好文辭而以作賦被人們稱道。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譯: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設置為桂林郡和象郡。②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譯文:現在我魯肅迎順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譯文:在八月十三日這天,在刑場上被害。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譯文:在明朝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步行到華山做道士。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譯文:果然我在未時回到家,而你在辰時已經斷氣了。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譯文:終于因為我們蘇州人民的發憤一擊,閹黨就不敢再有牽連治罪的事了。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譯文:懷王因為不知道什么樣是忠臣,所以在內被鄭袖蠱惑,在外被張儀欺騙。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譯:不因為物(財物、外物)的豐富、富有而驕傲和狂喜;也不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譯文:現在按實際情況查核。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譯文:其余船只都依次前進。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①以一當十(成語)   譯文: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②夜以繼日(成語)   譯文: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譯文:請你不要生怨氣,以秋天為期(我等你)。(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譯: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譯文:猛然間(我)心驚膽顫,神志恍惚,一驚而起,不禁長聲嘆息。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譯: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譯文:樊噲側舉盾牌一撞。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譯文: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①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譯:估計大王的軍隊足夠用來抵擋項王嗎?   ②戒奢以儉。《諫太宗十思疏》   譯:用節儉來戒掉奢侈。③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④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譯文: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我的余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⑤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譯文:(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譯文: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這時候,諸侯由于公子的賢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幾年不敢興兵謀取魏國。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譯: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5、表修飾關系,譯為地或不譯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譯: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   (三)助詞   1、作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譯:違背我的心意讓我心中煎熬。   2、跟上、下、東、西、外等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或范圍上的限制。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譯:臨危授命以來,我白天黑夜的憂愁哀嘆。   3.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譯文: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譯文:當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侯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   (四)動詞以為認為作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譯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譯文:古代的人秉燭夜游,的確是有原因的啊。   (六)通假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   譯文:(有士兵買魚回來煮著吃,發現魚肚子里有絹信)本來就覺得這件事夠怪的了。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譯文:(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七)復音詞   1.以為,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譯文:老虎看到它是一個龐然大物,認為是神靈。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譯文:醫生愛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為自己的功勞!   2、把……作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譯: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設置為桂林郡和象郡。②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譯文: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   3、"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譯:我因此寫下了這篇記,是因為感嘆酈道元(記敘)的(過分)簡單,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公子去了,我卻不給您臨別贈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會回來的。...   4、有以、無以: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   譯:項王沒有話來回答,便說:坐。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譯: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譯: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沒有什么辦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④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譯文:(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12、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譯文:無不是就著材料原來的形狀模擬各種事物的形象。②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譯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來行動,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據時勢而變通!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譯文:善于打戰的人會根據形勢把戰爭朝著有利的方向引導。   ④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天姥吟留別》   譯文:我想根據這(傳說),夢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   2.依靠,憑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譯文:秦國趁著勝利的機會,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國的河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依靠別人的力量做了國君卻損害他,是不仁義的。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譯文:又憑借豐厚的錢財賄賂(在懷王手下)當權的大臣靳尚。   3.趁著,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譯文:不如趁此機會好好地對待他。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譯文:順著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通過賓客到藺相如門前謝罪。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譯文:由于(因為)建造玉清宮,砍伐山中的樹木,獲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積),人人都見得到。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譯: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賞罰不當。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譯文:于是拔刀砍斷面前放奏章的桌子。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藺相如于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   ③因諭曰:尚書固負若屬耶?……。(《段太尉逸事狀》)   譯文:(太尉)于是開導他們說:郭尚書難道虧待你們了嗎?   ④因招樊噲出(《鴻門宴》)   譯文:于是招樊噲出來。   2.原因,緣由,機緣。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譯文: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三)動詞   1.根據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2.沿襲,繼續。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譯文:繼承祖上的事業,沿襲既定的政策。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常受外國軍隊的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饑荒。   13【于】   介詞   1、介詞,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譯文:滿朝大小官員會集在左丞相吳堅家里,都不知道該怎么辦。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⑤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   ⑥辭樓下殿,輦來于秦。《阿旁宮賦》   譯文: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   2、介詞,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譯文:楚國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卻不足。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譯文: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而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   3、介詞,由于,在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譯文:學業的精深在于勤奮,而荒廢在于貪玩。   4、介詞,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譯文:(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譯文: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說。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譯文: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自己呢,卻恥于向老師學習。   ④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陳情表》   譯文:這是我向陛下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報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很短啊。   5、介詞,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您又受趙王寵幸。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譯文:所以在內被鄭袖蠱惑,在外被張儀欺騙。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文: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   6、介詞,與,跟,同,或者不譯。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隆中對》   譯文: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承認這件事。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燕王想跟您結交。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譯文:現在為您籌劃,不如派遣親信主動去結好東吳。   ④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冉有、季路參見孔子說。   7、介詞,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譯文:孔子說:殘酷的政令比猛虎還兇暴。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譯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   ③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旁宮賦》   譯文:讓那宮中承擔棟梁的柱子,比田里的農夫還多。   【于是】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譯文:在這是,賓客沒有一個不變臉色離開座位。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譯文:我爺爺死在捕蛇抵賦這差事上,我父親死在這差事上。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下瓦缶。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譯文: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于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譯文:蘇州的老百姓正對他痛恨到極點,于是趁他嚴厲地高聲呵叱的時候,就呼叫著追擊他。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譯文:于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見……于】表示被動。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譯文:我常常被一些博學多才的行家所嘲笑。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譯文:可是現在這條溪地被愚者屈辱了。什么原因呢【14.與】yǔ、yù、yú   介詞   1、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譯文:劉邦駐軍霸上,還沒有能和項羽相見。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譯文:你爸爸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譯文:陳涉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譯文: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3、比,和······比較。   ①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譯文:鄒忌很不自信,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鄒忌諷齊王納諫》)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譯文: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③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譯文:(項伯)與你相比,誰的年齡大?   (二)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譯文:然而有謀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將士不能不事先培養和選擇。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譯文:勾踐還親自用船裝滿了糧食肉類到各地巡視。③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鴻門宴》   譯文:我和將軍合力一起攻打秦國。   ④客亦知水與月乎。《赤壁賦》   譯文: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嗎?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譯文:一胎生了三個孩子,由官家派給乳母,一胎生了兩個孩子,由官家供給口糧。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譯文:(左右的人)就給了他一只半生的豬腿。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譯文: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過來傷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國,不明智。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譯文:采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相互結交,成為一體。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譯文:(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   3、參與,參加,yù。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譯文:騫叔的兒子參加了軍隊。參加,參與。   ②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寡人無復與焉。《晏子治東阿》   譯文:東阿,是您的東阿,我不再干預了。   (四)通假。通歟,yú,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恐怕該要責備你吧!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那就廢除祭鐘的儀式吧?   ④其可怪也與?《是說》   譯文:這也真是奇怪啊!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徐公)早上穿好衣服、帽子,看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譯文:劉邦說:他和你的年齡,誰大誰小?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跟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不如……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譯文:與其坐著等死,不如奮起抵抗拯救我們村莊。   【15、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譯文: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譯文: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語氣。   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譯文: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譯文: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扔在地上,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譯文: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譯文:攻又攻不下來,圍又圍不下去,我們回去吧。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譯文:公子怕死嗎?為什么哭呢?   5、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侯生說)公子怕死嗎?為什么哭呢?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譯文: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譯文:假如秦王也能愛護六國的人民,就可以將皇位傳遞到三世以至萬世而做國君,誰又能滅亡它呢?   ④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譯文:(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勝,(如果)包圍它又沒有后援部隊,我們還是回去吧。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譯文: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譯文:(比我出生遲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   (三)固定結構【……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固定結構【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譯文: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文:盡我一生的光陰來治療病梅呢!   ③豈獨憐人也哉!   譯文:難道只是伶人嗎【16、則】   (一)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譯文: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譯文: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譯文: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譯文: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文: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譯文:要是先前我不干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譯文:盲人走路不穩,輔助者不去護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輔助者呢?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文: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于諂媚。②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譯文: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市。③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文:(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譯文: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譯文:那些人家不是死絕了就是遷走了。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譯文:不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決不吃。   (二))副詞。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譯文: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   2.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①公使陽處夫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譯文: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經在船上了。   17者   (一)助詞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譯文: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譯文: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臉上吐唾沫!   ③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譯文:這幾項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譯文:我曾經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譯文:他說這些話時,神情很悲傷。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譯文:然而來來往往地觀察驢,覺得驢好像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譯文:霎時間,煙火滿天,人馬燒死的、淹死的很多。   ③客有吹洞簫者。   譯文:同伴吹起洞簫。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譯文: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鴻門宴》)   譯文:現在有小人的流言。   ③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譯文:以前,承蒙您給我寫信。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譯文: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   ④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這是為什么?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譯文: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   18.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①申之以孝悌(tì)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   ②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譯文: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朱亥笑著說:我本是街市中一個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親自慰問我。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況且,公子即使輕視(我)趙勝,拋棄(我),使(我)歸服秦國,難道不憐惜你的姐姐嗎?   ⑤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譯文: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   ⑥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2、指示代詞,這,此。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有品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出自己愿意而給它編造托辭的態度。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師說》)   譯文: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③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   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這是誰的過錯呢?   ②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譯文: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個人的心。   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④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譯文:兒子想為父母報仇,大臣想為君王報仇,哪有敢不竭盡全力的呢?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①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氓》)   譯文:小伙笑嘻嘻,抱著布幣來換絲。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譯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③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譯文: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   ⑤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譯文:不擔心軍隊人數的不足,卻擔心軍隊士兵不懂什么叫羞恥。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譯文: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這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像是沖著您說的。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譯文:人誰又能夠用清潔(高潔)的身體(自己),去接受臟污的(衣)物啊!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譯文:我關上窗子住在這里,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譯文:。霎時間,煙火滿天,人馬燒死的、淹死的很多。   ④扣舷而歌之。(《赤壁賦》)   譯文: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   (三)動詞,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譯文: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譯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譯文: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譯文:哪里用得著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那樣遠呢?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您問:牽牛上哪兒去?⑥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譯文:最后他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討殘羹剩飯。
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歸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桐乡市| 揭东县| 陕西省| 天等县| 镇安县| 绵竹市| 文山县| 云龙县| 随州市| 东兰县| 吴川市| 恩施市| 保山市| 五指山市| 阿尔山市| 普格县| 金湖县| 延长县| 丰城市| 资中县| 客服| 霍山县| 华池县| 安国市| 娄底市| 盐津县| 驻马店市| 仁布县| 郧西县| 婺源县| 海伦市| 泰顺县| 安吉县| 阜康市| 泾川县| 兰西县| 盐源县| 开鲁县| 乌恰县|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