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思鄉詩復習學案
一、知識梳理
1.思鄉詩主要分游子思鄉和征人思鄉兩類。表達游子思鄉懷親的名作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靜夜思》、張籍的《秋思》(2004年全國卷Ⅰ)、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等都是表達久戍邊關的征人思鄉之作。
2.明月高懸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鄉之情,所以思鄉詩標題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思鄉詩標題還常有寒食、重陽、冬至、除夕等古代節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2008年上海卷)。
3.思鄉詩常運用從對方與自己入筆的虛實結合手法,虛景和實景相互渲染烘托,從而突出思親懷人主旨。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前兩句實寫重陽節來臨自己思親懷人之情,后兩句從對方入筆虛寫,設想家鄉兄弟們此時此刻登高、插茱萸、飲黃酒、想念遠離家鄉的自己等活動,全詩以虛襯實,虛實相生,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兄弟們的深摯思念之情。高適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都運用了從對方入筆的虛寫手法。
4.明月、楊柳、鴻雁、杜鵑(子規)、宿鳥等都是思鄉詩中常見意象。月亮是思鄉詩中最常見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益的《從軍北征》中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折楊柳》曲寓有惜別懷遠之意,聽后會激蕩起蘊藏心中的鄉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2002年全國卷)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語義雙關,既指曲名《折楊柳》,又含離別意,自然喚起人們心底思鄉之情。大雁在秋天奮力飛回故巢之景常牽動游子的鄉思,如趙嘏的《寒塘》(2003年全國春招卷)中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杜鵑鳥聲聲不如歸去的凄厲鳴叫,最易勾引起游子歸思,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游子見到黃昏時歸巢的烏鴉等宿鳥,就會油然而生思鄉之情,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在邊關將士思鄉詩中,孤城、塞鴻、胡笳、羌笛等意象常與月亮、黃昏結合在一起,通過視聽雙重感受抒寫幽怨鄉愁,意境雄渾深遠,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諱的《塞上曲》中塞鴻過盡殘陽里,樓上凄凄暮角聲。
二、命題預測
思鄉詩在高考中考查頻率較高,2002—2008年高考共考10首思鄉詩,所選的思鄉詩都具有借景抒情特點。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品析煉字是考查思鄉詩的三類主流題型。借景抒情是命題核心點,思想情感是命題熱點。
三、技法點撥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Ⅱ)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1)分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解析】鑒賞思鄉詩首先從思鄉詩標題和意象判定是不是思鄉詩。《邯鄲冬至夜思家》中思家已直接點明是思鄉詩。其次,從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關鍵詞、聯系時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題時要用到日暮思歸、望月懷遠、羈旅愁思、久戍思鄉、思鄉念親等表達思想情感類術語。《邯鄲冬至夜思家》第二句中抱膝二字生動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抱膝孤坐的影和身互相陪伴,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時的孤寂心情。最后,分析作者表達思鄉之情所運用的手法,答題時要用到觸景生情、托物傳情、因夢寄情、對方入手、虛實烘托等表達技巧類術語。《邯鄲冬至夜思家》后兩句運用從對方寫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鄉親人在這個冬至深夜想念著千里之外的自己,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把深摯的思家之情抒發得更委婉含蓄。
四、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聞 雁
韓洽
朔風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響尚寒。
孤客幾回愁里聽,故鄉何處報平安?
【注】韓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動亂之時,干戈四起,人民流離。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運用了哪些寫法突出環境寒冷的?(4分)(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