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進人文精神,進行美的創造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精神在膨脹,人文精神在漸漸失落。由于應試作文的誤導,種種作文技法、作文輔導資料鋪天蓋地,作文教學走向了“技術主義”,形成了從文出發而不是從人出發的作文教學格局。因而學生作文充斥著“文字化妝”(林清玄語),很少顧及“精神的化妝”,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關注與思考。文章浮躁、空洞,缺少靈性。
所以,中學生作文應返樸歸真,回到“做人”的根本上來,即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在作文活動中始終啟發、調動和維護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把作文作為他們自覺目的,把作文過程升華為審美過程。通過讓學生把摹仿美和創造美結合,符號美和經驗美結合,從而把主體精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更高的層次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為了讓學生的文章寫得有深度,有廣度,有人文氣息,有美感,我為他們借閱了大量的雜志,如《讀書》、《讀者》、《美文》等,讓他們在學者、作家的精神世界中汲取濃濃的人文精神,養成反思和人文關懷的思維習慣。在那些至美的藝術世界中領略美的風光、感悟美的真諦、醞釀創造美的沖動。
張耀同學在日記里寫道:“讀完余秋雨在黑龍江邊的喟嘆,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川上慨嘆‘逝者如斯夫’時無奈的表情,又仿佛看到了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時感傷的淚珠……,這些都讓我想起了海德格爾的一句話:‘人,詩意地棲于大地之上’……”我對這位同學說:“再讀讀莊子,你會寫得更好?!惫?,不久她拿出了她的一篇“美文”,雖然幼稚,但很真誠。美的力量激起了這位同學創作的沖動。
做創造型的人,作創造性的文,鑄魂于心,溢情于文。長期訓練,一定能夠提高學生做人的素質、做文的水平,使學生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主動作文,主動創造,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