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最后三道題
講臺上,語文老師整理好試卷,看看臺下面剛考完松懈下來的學生,他敲敲講臺說:同學們,考試還未結束,還有最后三道題,要你們完成。啊,怎么還有,講臺下一片抱怨聲。
三個實踐題,成功與否,全憑你們自愿。不過我相信這三道題會讓你們終生受益。老師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臺下安靜下來。
聽好了,第一道題是同校長握一次手。
啊臺下驚呼。
第二道題是找一位異性陌生人,讓他(她)接受你的鮮花。
啊?更大聲的驚呼。
最后一題是到校門口的商店里買一件貴重物品,但要賒賬。臺下更炸開了鍋,一片熱議聲。
這根本不可能嗎,校長怎么會同我們握手呢?哪個異性陌生人肯接受素不相識的人的鮮花?在校門口的商店里賒賬更是從沒有過的事。大家熱烈地討論著,最后似乎一致認為:這三道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語文老師卻笑笑說:你們不試試怎么就知道不行呢?——有誰想試試?臺下一片靜寂,沒人回應。老師用期待的目光一遍遍掃視著臺下,幾分鐘后,班長毅然站起:我來試一下。好老師點點頭。
大家跟在班長后面不遠處看著,猜想他怎樣完成任務,他直奔校長室,正遇到秘書,秘書問他有什么事。我想同校長握握手。他小聲說,什么,不行,校長那么忙,你就別在這兒搗亂了。趕緊回去。秘書不容他多言,接著班長拿了束鮮花站在路邊,迎上一個路過的女孩:你好,我想送你一束花,這是一個學習任務,希望你能幫忙。對不起,我不能接受。女孩滿臉疑惑地走開了。大家站在二樓走廊上哈哈大笑,這場景早在他們意料之中,班長沮喪地退回來,向大家搖搖頭。老師又問:誰還能現試試?失敗也沒關系。我來!一個女生站出來,大家有點吃驚,但很快又竊笑,明擺著重演剛才的場景嘛。
不過這次有點不同,女孩提著一桶水走到校長車旁擦起來,不一會兒校長同秘書走過來,疑惑地問:怎么回事?我本在這兒等你,想同您握握手,這是老師給的任務,看您車臟了就順便擦了擦。女孩平靜地回答。好吧。校長欣然伸出了手。
女孩接著捧了一束鮮花,走到一位正在涼亭里看書的男生面前,你好,能打擾一下嗎?我想請你幫個忙。什么事男生抬起頭,我急著去看望一位生病的同學,可忘了帶一件重要的東西。你能幫我照看一下這束花,一會兒我再回來取行嗎?可以過了會兒,女孩微笑著跑過來,一邊說感謝,一邊從花束里抽出兩朵送給男生以表謝意,男孩推托了一會兒還是接受了。
您好,認識我嗎?我常來的。女孩對店員說,認識,你家就在附近。這件雕塑怎么賣?我要給爸爸買生日禮物。,200元,你是老顧客,可以打九折180元可是我身上的錢還是不夠,明天就是爸爸生日,而我的生活費后天才能領到,您能不能通融一下,讓我賒賬。很抱歉,店里規定不行。店員搖頭。要不這樣吧,您先幫我墊上,后天我再還你。店員還是搖頭。您幫我墊180元,后天我還您200元,就算給你的報酬,若不相信,我跟您簽書面合同。說著,女孩拿出了紙筆。算了,記得后天來付款就行了,雕塑你就先拿走吧。
教室里又一次炸開了鍋,同學們眼睛里放著光,激動地談論著剛才發生的一切,語文老師笑容滿面,現在請這位同學上黑板寫出你成功的奧秘,你為什么自信能完成?大家兩眼放光地看著女孩走上講臺,就像是看著藏寶盒被慢慢打開,女孩想了想,很快寫下一句話,大家齊聲念了出來:想要讓別人為你做一件事,首先給他做這件事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