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倫敦人算賬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規劃逐漸浮出水面,人們再一次領略到了倫敦人的算計功夫。
據規劃組介紹,倫敦奧運會主體育場將容納8萬人,但奧運結束后,將被壓縮到1.8萬人。其實,從上世紀1970年代開始,要是算上新建場館和相關設施的費用,很少有奧運會能夠實現營利。很多比賽場館臨近比賽才剛剛建好,曲終人散之后,又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正是看到了這些,倫敦人的想法是:不僅要規劃奧運,還要規劃后奧運。不能為了20來天的奧運會,像悉尼和雅典那樣,給自己留下一個賽后幾乎毫無用處,卻還要花大量資金去照顧的體育館。
倫敦奧運會的大部分比賽都在東部的下利亞谷舉行,該地區是廢棄的工業區,英國最貧窮、公共健康記錄最差的社區之一;失業率高而技能水平低……倫敦人的算盤是奧運只是一個契機,要看怎么運用。在發達的區域舉辦,勢必要大拆一番,而在這個最窮的地方開,順便也能把這個老城區給改造了。
政府與民眾的討價還價,更是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為了獲得普通民眾的支持,在這個最貧窮的地區,規劃組要一家一家地上門解釋,他們院子里的菜地能否保留,會挪到什么地方去。對于擔憂奧運會增大交通流量、污染大氣的群眾,不是用為國增光之類的理由,而是跟他們一起算計:如果倫敦不搞,就可能去了巴黎,那么就會產生更長的飛行距離,因為很多航班都是經過倫敦轉飛巴黎的,這樣產生的污染更多,而倫敦人卻什么也撈不著。
倫敦人算計來算計去,目的就是想讓最多數的民眾能夠滿意——外賓再滿意,他們也沒有資格在選舉時投上一票。一個向下負責的制度保證了即便是在奧運會如此重大的事情上,政府也不能隨心所欲,以大義為借口而輕言搭臺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