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習俗——佩插茱萸
佩插茱萸,也就是戴茱萸、著茱萸。古時便已成為民間節日的風俗,流行于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茴香科落葉小喬木,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香氣濃郁,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消積食,利五臟等功用。它既是中藥的常用藥之一,也可用于食品中的調味品。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時,民間流行采摘茱萸插戴頭上,也有用茱萸入囊佩在身上的,認為能驅邪治病,抵御初寒,俗稱茱萸為辟邪翁。佩插茱萸的風俗在晉代已經有了。周處(240-299年)的《風土記》中寫道: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到了唐代,此俗更興盛了,插戴茱萸,除用以驅邪外,又增加了寄托離情,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等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