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生
生活是有顏色的。生無所息是催人奮進的紅,讓人昂首闊步;生有所息是沁人心智的藍,使人閑適安恬。
有鳥之于南方之埠,不飛不鳴,是何鳥也?是鳥雖不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成公賈與荊莊王之間那無心的對話,道出了生有所息的真諦。一鳴驚人這一典故,用不爭的事實告訴了人們,只有有息,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實現人生的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話語夾雜在歷史的風中吹過耳畔。生無所息是一種執著的探索精神,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堅強信念。其實,生有所息和生無所息只是人們對生活的不同看法而已。
生無所息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憑借著巨大的毅力和勇氣,才有了諸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這般膾炙人口的歷史佳句。憑著生無所息,有了左思閉門謝客十年始成的《三都賦》,有了太史公包羞忍辱而成的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有了仲尼厄于陳蔡仍執干柴而舞的歷史佳話,也便有了中華民族無數文人的錚錚傲骨和不滅不朽的斗志。生有所息是一種適可而止的瀟灑。在南陽躬耕聊歌《梁父吟》的諸葛孔明將周身的光華玉韜珠藏,用時光等待著自己的一鳴驚人。于是,他成功了,有了那《隆中三策》之曠世駭俗,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基業。憑著它,有了生有所息的陶潛,寄情山水的王維,豁達不羈的李白,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歷史上的文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生有所息的理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生有所息和生無所息的關系更能體現。
國逢亂世初定,便有了與民休息的無為而治;國逢盛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繁榮景象。
中國正以東方巨龍的姿態立于世人面前,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偉大復興。在當今,國人應當有生無所息的態度奮斗在自己的崗位上,國家應該有生有所息的政策,內建和諧社會,外創和諧世界。使中華民族快速實現騰飛。
歷史在生無所息和生有所息的選擇中,氤氳出這樣一條真諦:只有處理好兩者關系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大智慧,只有處理好兩者關系的國家,才能實現民族的崛起。
[名師點評]
文章一開頭就語言對仗,緊扣題目的顏色,聯系生活對材料中的息展開了準確地闡釋,開篇不俗。緊接著運用典故進一步展開解釋后,提出本文的觀點只有‘有息’,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且所運用的典故很有文化底蘊。下文圍繞兩個分論點,運用了大量的事例進行論述,引經據典,縱橫捭闔,信手拈來,切中要點,充分表現該考生豐富的知識面和駕馭素材的能力。縱觀歷史,聯系現實,層層深入,最后將生與息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足見對材料把握之深刻。本文結構嚴謹,雙方闡述的觀點辨證深刻,語言上能運用一些辭格,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要是在文章結尾處再能回扣標題或開頭,那就更為精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