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黃昏,一片落葉,便掀起人們的心情,攪動樹下的一家四口。
女兒說:情感是生活中至善至美的東西。
兒子說:情感中帶有理智,才能使生活至善至美。他們姐弟倆一個深沉地注視著飄落在地上的落葉,一個把頭高高地仰起,好奇地看著樹梢上零星的幾片黃葉。
媽媽說:情感常能創造奇跡!
爸爸不贊同的眼神分明是說:理智比情感更重要!
接著他們都陷入了沉思。
只有秋風,輕輕地在他們頭上徘徊,不知是要落注情感,還是支持理智。
爸爸說:自古以來,就有‘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訓言,親情縱然可貴,也不能以此判斷事物的標準。
女兒有點不滿:‘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如果說情感不分輕重,不分深淺,為什么它總讓人欲舍不能?
這個季節,是一個令人迷惑不已的季節。我欣賞爸爸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同時也默許女兒的問世間情為何物。
想想遠在北方的朋友的一封來信,他說他就站在大樹下,秋天,也是秋天,他感覺一瞬間的功夫,秋天仿佛已從他指間繞過——他說,秋天是如此短暫!
而我,也站在大樹下,同樣是秋天,秋天的氣息,飄灑在每個角落,糾結在每個人的心中——秋天好漫長,我說。
后來,我終于知道,他是北國的郁達夫,他眼中的秋天,是北國的秋天。而我在南方,在他而言是在享受一個漫長可愛的秋季,終究是距離,讓感情生疏,讓同一個秋天的天空下,一顆樹走向兩種不同的命運。
滿分理由\\發展等級:文章所寫,與其說是一家四口的對話,莫如說是畫的一幅別致的速寫。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秋葉為一家四口、南北友人的情感調溫;不同的情感為相同的秋葉調色。秋葉如此,天下萬物難道又不是這樣?郁達夫的出現,他已不是人的姿態,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形象——讀過《故都的秋》的人應有同感,顧城的詩煞尾,則有點睛之效。全文既明朗又含蓄,充滿了詩情畫意。
考生個性特點:多情善感,文筆清新秀美。
文化背景分析:課內外兼顧。
建議:對話場景的設置,是可借鑒的最直接的亮點。當然,從根本上說,還是積累——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