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此后,日本以欺詐手段誘使清軍入朝,以此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并于當年的八月份,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此時,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已經是七十一的高齡。
不到一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中國慘敗告終。李鴻章也在此時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也是在《馬關條約》簽訂完后,李鴻章徹底地背負起“賣國賊”的名號。在今天的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各個版本對于李鴻章的評價都是貶大于褒,但無法否認的是李鴻章在這場改變兩國國運的戰爭中的卻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是非功過著實令人難以評價。
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期,李鴻章可謂是堅決的求和派。彼時,清軍已經和日本軍隊處于對峙狀態,中國和日本的社會輿論都在宣揚要與對方決一死戰。在這個緊要關頭,李鴻章卻向光緒帝建議采用和談的辦法解決這一事件,因為李鴻章心里清楚清軍的綜合戰斗力和其所配備武器的先進水平與日本軍隊相比是處于怎樣的地位。然而,當時光緒帝剛剛親政不久,再加之由于慈禧太后從小對光緒帝近乎變態似的帝王教育,光緒帝的性格較為怪異,脾氣也較為暴躁。且翁同龢對光緒帝的愛國教育,使得光緒帝直接無視了李鴻章的這一建議。倘若當初光緒帝聽從了李鴻章的“求和”意見,可能也不會讓日本和西方列強清楚地認識到大清朝已經衰落到如此地步,可能也不會有后來的“瓜分中國”,也不會有臺灣的淪陷。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最令無數人痛恨的應該是李鴻章的“避戰保船”的策略。在甲午中日戰爭第一階段中的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損失并不算慘重,鄧世昌的致遠艦和林永升的經遠艦雖然被炮毀沉沒,但北洋水師的主力定遠艦和鎮遠艦尚在,足以與日本艦隊匹敵。而李鴻章在此時卻發布了一道“避戰保船”命令,導致北洋水師的軍艦全部退縮到威海衛港內,拒不迎擊日本軍隊。后來,隨著日本軍隊對威海衛港的水陸雙重夾擊之下,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港內全軍覆滅,海軍提督丁汝昌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雙雙自殺。李鴻章實行“避戰保船”的原因無非是想保證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與權勢。在當時,北洋水師可謂是李鴻章的“臉面”,北洋水師受到打擊就等同于李鴻章受到打擊,處于官場中的李鴻章自然明白這件事。且當時由于清廷的嚴重腐敗,北洋艦隊的軍餉常常虧空,沒有資金去購買槍支彈藥,再加之清軍士兵無視軍紀,大量吸食鴉片,導致北洋艦隊的實力大減。由此可看出,李鴻章能清楚地認識到這場戰爭的結局,并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自身利益。
甲午中日戰爭后,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盡管出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后,李鴻章于回住處的路上遇刺,眼睛受傷,世界一片震驚,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放松。李鴻章眼傷稍愈之后,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5千萬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事后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后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陜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后必敗求和。”后人因此對李鴻章高價贊譽,認為他“一把骨頭一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為清政府的茍延殘喘做出了極大貢”,而實際上倘若李鴻章沒有過于抓北洋海軍權力與保船避戰政策,清政府對于北洋海軍的經費不至于減少如斯,甲午海戰的結局亦有可能改變,而不是被全殲于渤海灣海港內。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后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愿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縱觀李鴻章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有著中國傳統的官僚地主的劣根性,也有近代維新派的務實、創新、反思的特點。無論他是什么身份,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李鴻章這位"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確確實實是愛著這個國家的。他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各種得失可能只是一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不斷掙扎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