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了思念,承載著溫情,或蒼勁或優柔的筆跡閱盡世間繁華,被四四方方的硬紙包起,留最樸實的“信”。
墨綠郵箱,棕黃信箋,在現今的信息時代恐是難以得見。想祖輩那時將濃濃情意化作寥寥幾筆的飽含深意,將樸素信封打開心間暖流的流淌洋溢,再想我此時將記憶翻遍也無記得收過信的悲涼凄哀。“遙望綠衣人來,總是過門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狀的凄涼,仿佛是有被人遺棄之感。”
想梁實秋先生當時無信來收亦感到無友人無知己的寂寞吧,然我如今無信來收卻是因為時代發展信件被淘汰的悲哀。信息化時代,科技飛速發展,對于人類文明是進步的。可新事物的誕生總是靠著舊事物的消亡,幾近衰老的信件已在網絡交流的新鮮力量下失去活力,固然可悲,卻是必然。
信箋所封存的,是長長的筆墨留存,而網絡所傳播的,是隨手會刪掉騰空間的短消息。在網上,我們能夠真心實意地為朋友發送一封表達情意的郵件嗎?即使能,那么,少了路途上綠衣人的艱辛汗水,少了時歲中幾個月的等待沉淀,它還會有“信”的樸實溫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