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名稱 | 游覽內容 | 發車地點 | 往返時間 |
石塘人家線 | 游古村落,賞竹海,體驗怪坡 | 國展中心南門對面(可乘2路、17路等公交車前往 | 發車:9:00 返程:14:00(每周六、周日) |
世凹桃源線 | 親歷農事,種植桃樹,觀賞桃花 | ||
湯山線 | 參觀茶坊等七坊,了解農副產品工藝流程 | ||
溧水傅家邊線 | 覽山凹村山水景色,觀近郊最大的生態群落 | ||
高淳慢城線 | 游覽國際慢城,漫步千畝竹海,體驗慢生活 | ||
六合竹鎮線 | 游桃花島和大泉村黑松林,采摘果實 |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題。(10分) 碑與帖 蔣勛 碑與帖是漢字書法上兩個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筆寫在紙帛上的文字。魏晉以后,書法界普遍認為"碑"與"帖"分別代表重拙樸厚和瀟灑飄逸兩種截然不同的書法風格。 魏晉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對峙局面,書法論述也一般習慣把"碑"與北朝連在一起,稱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為主的"帖",自然就被認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間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張猛龍碑》,蒼勁古樸,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靈動灑脫,兩者大有徑庭。 "碑"還原到原始意義,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來的文字。這些石碑文字,最初雖然也用毛筆書寫,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負責石刻的工匠難免會有刀刻技法的介入,這就改變了原來毛筆書寫的線條美感。《張猛龍碑》字體端方,筆畫厚重,許多線條的風格就不是毛筆容易表現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過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剛硬。因此,"碑"與"帖"書風的差別,或許并不只是北朝與南朝的問題。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興之夫婦墓志》、《王閩之墓志》石刻,刻于東晉咸康到永和年間,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那年。王興之、王閩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從墓志石碑的字體來看,卻與王羲之書風完全不同。碑文字體方正,拙樸剛健,點捺用筆都明顯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卻更接近"北碑"。 筆、墨、紙、硯成為"文房四寶",如果在漢代,是不大可能的,因為漢代始終以竹簡書寫為主,紙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晉則是竹簡書寫過渡到紙帛書寫的重要時期,王羲之正是紙帛書寫到了成熟階段的代表人物。用"紙"、"帛"一類纖細材質書寫,增加了漢字線條"行走"、"流動"、"速度"的表現力。漢字在以紙帛書寫的晉代文人手中流動飛揚婉轉,或"行"或"草",瀟灑飄逸,創造了漢字嶄新的行草美學。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運筆的轉折,既豐富又精煉,既飄忽又有力,充分體現了"帖"瀟灑俊逸的書法風格。 "碑"是石刻,"帖"是紙帛,從另一個角度看,書法史上"碑"與"帖"的書風問題,或許可以有新的理解。(選自《漢字書法之美》,有刪改) 13.從全文來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14.結合文章內容,回答問題。(5分) ⑴第二段加點詞語"大有徑庭"的含義是什么?(2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15.下面兩幅書法作品,你更欣賞哪一幅?請結合文章內容,從筆畫的角度說說原因。(3分) (三)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6-19題。(15分) 粥里春秋 陸建華 剛剛懂事,讀過幾年私塾的父親就一字一頓地教我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還多次讓我跟著他高聲朗誦《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誦了,其實只是掛在嘴上而已。年齡稍大以后,特別是親眼目睹了村民們為了糧食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才逐漸掂出這些格言和詩句的分量。 三月播種。一家人隨著東方的第一縷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嬌嫩芽尖的稻種,小心翼翼地均勻地撒在秧床上。 四月插秧。遼闊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鏡子般平整,倒映著藍天白云,使人恍然覺得,那些身手矯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綠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五月,六月,七月。 追肥,拔草,治蟲。 高溫悄悄來了,村民們像照料子女一樣侍候莊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莊稼長得好,就喜笑顏開,心滿意足。天熱悶人,他們說:"好!不冷不熱,五谷不結呀!"雙腿被蚊蟲叮得奇癢難忍,被螞蟥吸得鮮血淋漓,他們只是笑笑。終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飽滿了,遠遠望去,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逐漸變得金光閃爍,氣象萬千。 村民們不辭勞苦種植糧食的過程,使自幼在農村長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們對糧食無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讓我終身難忘!鄰居房大伯,每當新谷登場,他最愛的是先煮一鍋新米粥細細品嘗。他喝粥時的陶醉神態,使人覺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間難得一見的美食。更難忘的是,一碗粥喝罷,他要仔仔細細地把碗舔得千干凈凈,不留一絲粥液,那碗便如水洗過一般。 第一次見房大伯舔碗,我很以為怪,回家告訴父親,父親神情莊重地說:"你記住,這就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生見粥多矣!最難忘的是那個全民饑餓的年代,村民們被指示拆灶砸鍋,全部到大食堂吃飯。那時家家斷炊煙,戶戶無雞鳴,食堂每天只供應兩頓粥。分粥時,兩名服務人員一人用大鐵鏟在一個大缸內不停地攪拌,讓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憐的米粒浮上來,另一人負責往滿臉饑餓的村民碗里舀粥。說是粥,其實是稀湯,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數……但是,在饑餓面前,人與人之間卻顯現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時,我們大學生里多數男生到月底總要餓一兩頓,甚至一兩天。這時,早就留心的女同學會伸出援助之手:"呶,我這兒有吃不完的飯票,給你們……"面對桌上小小的一卷飯票,男生們推來讓去:"我不餓!我不餓!"飯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實,她們哪里是"吃不完"?他們哪里會"不餓"?這盤中粒粒,又豈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我慶幸我的兒孫們趕上衣食無憂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時代。單就米粥來說,什么八寶粥、銀耳綠豆粥、蓮子荷葉粥等等,花樣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執地要求我的兒孫們什么時候都不可忘記古訓!兒孫們接受了我的意見,并付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見到正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兒,在飯桌上嚴肅地批評剛上小學的錄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總是改不了到處丟飯粒的毛病!不是剛背過唐詩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我聽后欣慰地笑了,笑著,笑著,卻又不知怎的忽然間熱淚盈眶…… (選自《文人品粥》,有刪改) 16.對《憫農》的內涵,作者有一個深入理解的過程。請用四字詞語填空。(3分) 剛剛懂事,→年齡稍大,→上大學時,. 17.根據具體內容,按要求答題。(5分) ⑴閱讀第七段,展開想象,寫出村民們笑笑之后會說的話。(2分) 天熱悶人,他們說:"好!不冷不熱,五谷不結呀!"雙腿被蚊蟲叮得奇癢難忍,被螞蟥吸得鮮血淋漓,他們只是笑笑,說:"。" ⑵第九段哪些細節表現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 18.下列對文章語言品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三段"小心翼翼"寫出村民勞作的仔細,"均勻"寫出撒種動作的細致,二者各有側重。 B.第四段描寫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勞動的場景富有詩意,充滿美感。 C.第八段,鄰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過一般",表現了他喝粥時專注而且陶醉的神態。 D.第十段中孫兒"嚴肅地批評"孫女的那番話,簡直就像一位長輩在教育晚輩,頗有童趣。 19.文章以"粥里春秋"為題,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三(50分) 20.捧讀一本心愛的書,我們常有走進書中的感覺:書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書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書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 請以"書里有個'我'"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⑴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書寫(4分) 推薦:2013南京中考作文題目:書里有個我 2013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匯總 更多中考作文信息請點擊:中考作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