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說的地方,是多少人寫過、去過、聽說過的天一閣。前幾年我也去過很多次,但盡管它歷史那么悠久,戰勝了比它大也精細幾十倍的曾國藩的藏書閣,我每次也只是走馬觀花,沒什么感觸。然而這次,我抱著同樣的心態去了一趟,卻有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這天下午正是小雨,空氣很潮濕。一進門,轉彎經過一個小道,來到一個小院子,里面有一個范欽的銅像和一幅畫,那畫上的馬形態各異,有一只還在打滾,不過我很快就去了下面幾間屋子。
右轉彎來到東明草堂,此時天空不下雨了,灰蒙蒙的,隨風飄來了一陣書香,這是范欽寫字、看書的地方。話說范欽還真富有,在屋內走了一圈,盡管有幾十個游客,但還是不覺得擁擠。出了屋子朝前一看,發現院子里一個浮雕,一開始以為是麒麟,走近了才曉得是獬豸。
走完前幾個院子,只覺得沒趣。千篇一律的飛檐、門柱,仿佛復制一般出現,我已經有點厭倦了。難道天一閣就這么點?只瞧見四周還有一個門洞。走進去,沿著小巷漫步,盡頭有一株盆景,一旁又是一個門洞,往里一瞥——
哇哦,這才叫天一閣嘛!”視野一下子開闊了起來,遠處的長廊無窮無盡似的向屋后延伸。在近旁有一座百年園林,上面有座亭子,頂上有一個澡井,這時太陽已經完跳出了云層,陽光灑在亭子的地板和屋頂上,石板和琉璃湖面一樣泛起層層柔波。假山上怪石嶙峋,有一些小洞,其中有八塊石頭“長"得像獅子,一塊像大象,每一個動物的姿態都不一樣,有的在打滾,還把肚子露了出來;有的在看中央的池塘,好像要捕魚;有的把頭扭了過去,在抓癢。繞到中間看,陽光穿過后面的竹林在地上投下婆娑竹影,伴著清新自然的草木氣息,簡直是一曲絕響?;仡^一看,正是天一閣主體。我目測了一下,高有兩三丈,深也有三丈,寬嘛感覺不出,但比起前面幾間屋子來,不知道要高大上多少。聽志愿者說里面有六個開間,一共兩層,兩層是兩層,但往大廳里一看,完全是個開放的大空間,沒有墻來分隔。那六個開間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大廳兩側還有兩個房間,門被封住了,只能透過窗縫兒往里瞧。我拍了幾張照,里面黑不溜秋的,什么也看不見,把亮度調亮,竟是幾個書架,上面放著一本本厚厚的古書。怪不得把門封了,要是被熊孩子碰了可怎么辦。
走出院子,回到小巷,天邊已經出現了火燒云。要閉園了,我們趕忙跑出去,回了家。
天一閣,這座連乾隆皇帝都恨不得拿來自己用的藏書閣,與其說它是多么的醉人,不如說它是一座為“看”而生的建筑。在里面,它總能帶給我們一些驚喜?;蛟S它沒有西湖詩意,或許它沒有紫禁城宏偉,但它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歷史的塵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