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兩條船,一曰名,一曰利。圣賢之境界不可求,凡人卻容易被無謂的誘惑蒙蔽,要走出迷茫與困惑,需要經常給自己提個醒。
古往今來,天才不計其數,成就大業的人卻寥寥無幾,其成功的秘訣就在于時常提醒自己。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給自己提個醒,記住曾經的教訓,是反敗為勝的契機。越王在夫椒之戰被吳國俘虜,侍奉吳王三年才逃回越國。但他回國后不求榮華富貴,而是身著麻衣,臥薪嘗膽,以提醒自己在吳國的屈辱,銘記曾經的敗績。他舒壯志,展雄圖,勵精圖治近二十載。
反觀吳王,自恃其勝,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終于在趕赴黃池之會時被越國三千精甲破國。吳王雄極一時,是一代霸主;而越王只是他手下敗將,卻大滅吳國,何哉?唐代詩人胡曾曰:“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始蘇綠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自省與自傲,反差之大,引千古嗟嘆!
提醒自己,也可叫自省,取自我反省之意。它不僅是君王的必修課,文人墨客亦不可缺失。蘇軾少時喜愛讀書,因此撰一聯于門上: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一名老者覺得他自負其才,便持書前來請教,蘇軾卻發現書中的字皆不識得,心中大驚。于是改變態度,改其聯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以提醒自己不要恃才傲物,應謙虛好學,因此成為一代文豪。
給自己提個醒,就是為自己點亮一盞明燈,為自己指明正確的方向,是在艱苦歲月中搏斗的資本。周恩來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提醒自己,奮發圖強,成為了中國外交的第一人,開天辟地的領導者;魯迅憑“吾以吾血薦軒轅”自省,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器,在動蕩年代浸潤了多少人的心田;鄧小平以“不屈不撓,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為原則,從縱然經歷三起三落,其初衷不改,是以創改革開放的先河。這三人皆以愛國精神提醒自己,才鋪就了一條中華騰飛的道路。
在這個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又怎能少得了給自己提個醒呢?如果官員常用“廉潔清政”提醒自己,怎么會貪污腐政呢?如果廠家常用“誠信”提醒自己,食品問題為何屢禁不止呢?如果我們常用“勤儉節約”提醒自己,世界何以被貧窮困擾呢?“提醒”二字,非同小可,若是認真,中國建設何愁任重道遠?
紅塵之中多紛擾,紛擾見塵囂。要保持一個進步的姿態,莫要被烏瘴朦朧了雙眼,為何不給自己提個醒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