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議論文:新拿來主義_1000字
在魯迅所寫的、所處的那個年代,清朝政府實行“閉關主義”,其結果是落后挨打,鴉片戰爭以后,清朝政府只得送去,將中華的文化送去,這種“禮尚往來”是被動的,但也能討些殘羹冷炙做獎賞,這種獎賞可以理解為“送來”的,是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總懷有不良動機,使我們被迫接受。在那個中國被列強壓制的時候,我們不能只是送去,我們還要拿來,我們要占有并進行挑選,將文化中的精華使用得當,將文化中的糟粕毀滅,才能成就新文藝。
然而如今的中國不再是所謂的“閉關主義”了,自己的要去,別人的也要來。自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等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到現在,依舊是“送去主義”,但與魯迅口中的“送去主義”不同,我們送去文化為求弘揚,而不是“獎賞”。我們將古老悠久的漢服元素送去,送到世界,頓時引起世界的一陣贊嘆與褒獎。然而在世界為中國漢文化而驚嘆時,中國已大量引入外國文化,人們似乎都認為外國的什么都好,我覺得,這并非是我想的“拿來主義”。
其實我們已根據了“禮尚往來”的禮節,但卻無人說道:“選擇拿來”。
當然,能夠全部拿來,也不是壞事情,一者見得開放,二者見得友好。但幾百年之后呢,我們的子孫,誰還會記得中國的古老文化,他們只得繼續拿來看似先進、時尚的“外國貨”,追逐著潮流。
這是盲目的,無條件的拿來,我只得號召我們再明智一點,“拿來”之外,還得“挑選”,是為“新拿來主義”。但我們被外國來的東西迷住了,法國的香水、美國的電影、韓國的化妝品、日本各種精巧的零食。于是青年們迷得神魂顛倒,認為外國什么都是好的了。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精挑細選,謹慎拿來。
譬如吧,有個青年他的桌上放著一本英文書,且不問他是從何而來,也不問他為何而看,我想,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讀著。但是,如果反對英文,怕對不起國家,徘徊不敢打開,是孱頭;厭惡至極,放一把火燒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喜歡的而欣然接受這一切,坦然地興致勃勃地翻閱,還不時地飚幾句英文,那便成了人人喊打的賣國賊了。“新拿來主義”者不是這樣的。
他挑選,占有,看見美國電影,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就和朋友們一起觀看;看見韓國的整形手術,若是危險的,不論有多大的誘惑力,都要快速地遠離;看見街上的各種外國料理店,也并不唾棄地離開,可以品嘗一下,感受西方的文化,卻依舊還是中餐廳的老顧客。
總之,我們要有選擇地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遠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知識也會成為新知識,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沒有挑選的拿來,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挑選而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