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在《紅與黑》中寫道:“我的夢想,值得我本人去爭取,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襲。”
所有平穩走過的路都會留下氣味,有氣味的地方意味著熟悉安全,那是自己的領土,是舒適圈。司湯達拒絕囿于舒適圈,認為應以每日的突破將自己載向詩和遠方。的確,只有不斷突破舒適圈,才能挖掘自身潛力,完善自我,離開舒適圈,更為廣袤的荒原上常蘊藏著更多可能性。劉慈欣本是高級工程師,卻因著迷于科幻小說而想自己嘗試,不曾想一提筆,竟成了首次摘下“雨果獎”的華人。不踏上遠航的巨輪,何以發現尚未采擷的潛能之果?開疆拓土,又是一片廣闊天地,豈不更好?
可有人說,萬一失敗呢?我說,失敗何妨?即便摔得人仰馬翻,看似一敗涂地,卻并非毫無所獲。老人在決定出海的一刻,就注定是偉大的,即便只拖回一具巨大的魚骨架。我們從決定跳出舒適圈的一刻就注定會成長,即便最終狼狽而歸。因為,至少我們發現了自己的缺點,發現了世界的浩淼;發現自己雖渺小,卻竟然真的從暴風雨里走了一遭。害怕走出舒適圈的人,恰恰害怕最寶貴的財富——失敗,而也是頑強的人格不可或缺的養料。
有人說,匠人如喬曉光剪紙三十年,科學家如孟德爾幾十年如一日進行豌豆雜交實驗,他們專于一個領域,做自己熟悉的事,利于發揮潛能,又何須突破舒適圈?
我說,這是對突破舒適圈的誤讀。舒適圈倒不如說“舒適球”,不只有面積上的廣,也有空間上的深。他們看似只囿于一個領域,卻并非止步不前,而是在不斷打磨中探求新知、突破自我,這與安逸地呆在舒適圈中有本質區別。
更重要的是,跳出舒適圈,這本就是一種潛能,不挖掘它就會失去它,彼時若危機來臨,蠶食著原有領地,卻發現自己竟沒有能力再建立一個新的舒適圈來遮風擋雨,終會在愈發狹小的圈子中窒息而亡。
如何跳出舒適圈?果斷是第一要素。若明白那條路的盡頭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更應立刻行動,“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痹讵q豫中拖延、在糾結中加深恐懼,會磨光最后的自信和勇氣,最終的結果常是放棄。
我們失落疲倦之時,可以回到舒適圈暫歇,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要逆風奔跑的。閉著眼睛一跳,又是一片壯美疆域,而跳的動作,似乎也不那么艱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