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這首詩之所以能成為唐朝最經典的七言律詩之一,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詩人能巧妙地選擇意象。
這首詩借重陽節登高一事,敘述了杜甫長期漂泊、老病孤愁、思念家人的晚年生活,為表達情感所選的意象豐富多樣、耐人尋味。全詩視角即詩人登高望遠的視角?!罢镜酶撸吹眠h”,重陽登高,俯瞰大地,本應是心曠神怡的,作者卻把它寫成了悲中有愁,壯志難酬的。這其中,作者所選取的意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聯“猿嘯哀”、“鳥飛回”,詩人摘取猿鳥的意象,聽感上是怪異、悲哀的,視覺上是孤寂、冷落的。這與作者此時的身世非常匹配:老病纏身、與家人分隔,登高而不見親友,欲喜卻心生憂愁。境遇不同,眼前能看到的便和常人不同了。詩中的所見所聞,都暗含著詩人所感。
再比如“落木”,作者將自己比喻為落葉,在垂暮之年蕭蕭地落下,有誰能注意到呢?無論怎樣的人生,最終不過是在如長江滾滾而流的歷史長河中被沖蝕掉罷了?!奥淠尽薄伴L江”兩者一小一大,一弱一強,詩人簡單的對比,似乎蘊含著對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是對于自己慘狀的一種解脫。人生短暫渺小,自然永恒不逝,作者在此的思考,給全詩增添了慷慨激昂的意境,描寫震撼、扣人心弦。
《登高》這首詩作為律詩,對仗、押韻有嚴格的要求,而詩人此篇,能夠在律詩的限制下自由發揮,所取意象與情感渾然一體,達到了唐朝律詩高度的頂峰,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