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_1200字
教與學是辯證的統(tǒng)一,教不但要教課文,也應教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內(nèi)驅(qū)力。只有當教與學和諧統(tǒng)一時,學習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學法的內(nèi)涵極為豐富,但從我長期從教的實際來看,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讀、摘、寫、練、問五字極為重要,經(jīng)實踐檢驗,這也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讀。首先是讀好課文,這是閱讀的第一領域;其次是廣泛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可借閱,可自訂,教師也應推薦一些精彩而適宜的時文,這是第二領域。讀法除略讀與精讀相結(jié)合外,著重介紹評注或讀書法。這種方法就是對應精讀的文章?書籍?進行邊讀邊評邊注,而且把這種評注直接寫在文章?書籍?的空白處。通過反復閱讀,反復評注,達到對文章不斷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在《法蘭西內(nèi)戰(zhàn)》、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等書上面都作過評注。這種方法,也可為將來做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摘。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某些閱讀內(nèi)容做一些必要的摘錄。有條件的話,可由學校印制卡片,統(tǒng)一發(fā)給學生。特別是高中學生,對做卡片頗有興趣。做卡片,是一個人做學問的必備手段,持之以恒,日積月累,益處無窮。如1985年有一道高考題:書里沒有世家一體,本于斑彪《后傳》?共65篇,班彪作?。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無所謂侯國,也就無所謂世家。問: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而作者卻說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二者看來是矛盾的,對此應如何理解?原以為學生沒有讀過《封建論》,此題難以答出。考后一了解,由于不少學生做過這方面的卡片,居然順利答出了,實在讓人驚喜。
寫。如果說讀摘是輸入,那么寫就是輸出了。兩者之間應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態(tài)勢。平時除了寫規(guī)定的作文外,要大力提倡和指導寫觀察日記?也可叫隨筆?,這是學生寫作的一方自留地。文體不限,內(nèi)容不限,篇幅不限,每周規(guī)定篇數(shù),定期檢查。由于自由寫作,學生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從我教過的學生來看,高中三年,寫得多的學生有八九本,幾十萬字。有的學生還創(chuàng)造性地寫系列觀察日記,如人物系列、花草蟲鳥系列、雜感系列等等。不少獲獎作文或發(fā)表在報刊上的佳作均出自他們的觀察日記。
練。為了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必要的練?指做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練的內(nèi)容主要是指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題目。因為語文基礎知識方方面面,內(nèi)容龐雜,有的知識也比較細碎,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鞏固提高,才可查漏補缺。
問。學問之道,既學又問。劉開的《問說》,已闡發(fā)得非常詳盡。前面講的讀、摘、寫、練中都會碰到問題,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學生提出的問題,盡管有時是極為膚淺的,作為老師也應耐心答疑,切不可譏諷。如有獨到的疑問,則應大力表揚,以資鼓勵。有的問題,師生可共同探討,養(yǎng)成疑義相與析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