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任公昔有《少年中國說》,名之“少年”,意不在年齡而在精神;今步任公后塵而為“青年中國說”,意自不在出新而在自警。任公曰:“少年強則國強!”我則思考:青年何以強?中國何以強?
青年何以強?不強在共享之樂,而強在獨創之思,獨有之成。中國何以強?不強在共享成果,而強在獨創立國,強在核心關鍵技術。
青年可樂于共享,更應該鐘情獨創。青年之于少年,多了許多智慧,長了更多見識;有了獨立于世的資本,富于獨創的精神與力量。這都為自我獨立提供可能。創造或創意,可以脫離現實的平庸,發掘生活的可能,顯示生命的價值。古今中外,諸多科學名家,其立世根基,早在青年時期奠定;即便如厚積薄發、大氣晚成之輩,其成功也源于青年的創造動力,畢竟,平庸的開始難以帶來奇崛的結局。
從深層里講,創造或創意庶幾為青春之別名。獨立于世,自然求立德立功立言之大業。有所立,有所創,這本是青年的內在精神需求。當然,獨創之思,獨有成果,未必都一定要有沖諾獎的可能,只要是從無到有的開創,人無我有的神思,這都會讓青春的自我價值得以實現。這也是重在精神,不在結果。雖然棄可共享而不用,也不是真實的態度,但共享只是時代的福利,卻不是時代之專利。正如美文可共享而思考不能,美圖可共享而體驗不能,時裝可共享而匠心不能。“拿來主義”并沒有什么問題,關鍵是拿來之后的超越與獨創;唯獨有思考、有佳構和有創意的青春,方能體會出其間的幸福與快樂、意義與價值。
青年如此,中國亦然。中國不強在共享成果,而強在獨創立國,強在核心關鍵技術。此間道理,我們并不是今天才明白,先輩們在政治封鎖與技術壁壘中,有了兩彈一星的卓著功勛,有了民族的自強與自信。今天,我們同時代的科技家,同樣秉持獨創精神,才有暢游月背之“嫦娥”,深潛大洋之“蛟龍”……。
青年與中國不可分開,有什么樣的青年,中國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青年們從好萊塢大片可以共享出視覺盛宴,中國電影也可以創造出自己的科幻傳奇;現代通訊技術讓中國通達全球,中國青年也可以用5G方式打開世界……
世界上創世文明有幾多,至今得以傳承的,獨有中國一個。什么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因子?答案只能是獨創,只能是洋溢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青春創造激情。梁任公借《少年中國說》宣告“老大帝國”的死亡,少年中國的新生。于此,借這篇短文,承任公“少年強則中國強”之說,續言“青年強則中國更強”,期待青年更強,中國更強!
是為“青年中國說”。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