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我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愈發(fā)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于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鐘情于本土文化的心,于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弊大于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抵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應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jù)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wěn)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了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于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fā)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后,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污濁不堪。而對于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xiàn),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nèi)各行各業(yè)也努力發(fā)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后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yè)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于強自我反壟斷的斗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于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盡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jīng)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槃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fā)展,民族文化也會發(fā)展的。為什么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凈的環(huán)境中自然發(fā)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huán)球航行后,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于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jīng)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于挑戰(zhàn),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