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是一個公民應有的道德素質,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愛國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表現。
一、古代的愛國思想
在“大一統”的皇權主義理論中衍生出來的愛國思想,往往具有濃厚的忠君色彩,就如同《詩經》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主是國家的象征,君主與國家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國家的概念,直接等同于朝廷和君主,而這些又令愛國思想和忠君思想變得不可分割。古語有言:“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以孝事君,則忠”等等,古人移孝作忠,把服從君主,言聽計從當成愛國;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當做愛國;把君主的是非觀當做自己的是非觀當做愛國,這樣的愛國思想固然有促進國家穩定的積極意義,但把封建君主等同于國家,如果皇帝昏庸,不作為或者亂作為,又會怎樣呢?以忠君思想愛國,又將黎民百姓的利益置于何處呢?或一味的聽命于君主,依附順從,這樣的愛國又有何意義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楚懷王疏遠、流放屈原,僅因楚懷王聽信讒言,不明是非,屈原卻依舊忠心耿耿,最終抱憾而亡;陸游自幼立志抗金,雖被免官流放,可他卻臨死不忘“王師”不忘“北定”;南宋辛棄疾有熱血,有才干,卻僅僅因朝廷腐敗令他壯志難酬;岳飛是人們熟知的抗金名將,卻在十二道退兵令前不得不歸,君于他,非忠不可。追溯本源,這些愛國者,身上或多或少的體現著忠君甚至是愚忠色彩,而封建社會向他們這樣的人還少嗎?
二、近代的愛國思想
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序幕,民族危機日益加深,這一時期的愛國思想主要表現為對外來侵略者壓迫和宰割的反抗,對腐朽清政府的討伐和鞭撻。國家觀念和主權意識在一次次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漸漸清晰。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愛大清國”還是“愛中華國”的問題,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將國家和帝王割裂開來,使民眾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而抗日戰爭的爆發,更使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為爭取民族獨立前仆后繼。因此,近代的愛國思想是伴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抗爭而根植于民心的。
三、現代愛國思想
現階段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愛國放在個人層面的首位。而這里的愛國思想又與我們談到的前兩個時期有所不同,其愛國思想的突出特征表現為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高度統一。
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屬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愛國實際上就是捍衛公民自身的根本權利。
現階段的愛國思想激勵著人們將振興中華,強盛祖國的遠大理想轉變為現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身為國家公民的我們要將思想和實際行動相結合,樹立正確的愛國思想、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用行動告訴世界,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是身為公民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