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現代歷史上政治經濟的第一超級大國,其經濟發展歷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其社會制度對于經濟建設的積極意義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因而掌握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內在機制,總結其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戰后,世界局勢整體緩和,經濟態勢總體上穩中向好。美國成功抓住這一契機,大力發展經濟。廣泛應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先進成果,同時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旨在充分利用其資本主義制度下特有的市場經濟活力,通過利益杠桿調動生產經營者積極性,進而刺激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成效顯著,美國經濟一時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但美政府在推行自由放任主義的同時,對市場經濟自身的調節能力過分信任,忽略了單一市場經濟體制下或者說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社會的固有弊端,即各市場主體的盲目生產、無序競爭以及隨之不斷擴大的社會貧富差距。最終積重難返,一場以金融市場崩潰為先導的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進而迅速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間,生產衰退,工農業總產值大幅下降,失業人數急劇攀升,民眾基本生活難以維持,間或還有壟斷企業為緩解生產過剩、產品滯銷的壓力,大量銷毀產品以維持商品價格。資本主義制度下單一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等特有的局限性在這場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中暴露無遺。
由美國這一典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起落中,我們不難發現包括美國、西歐各國在內的單一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的共性。即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民眾的消費熱情,依靠利益杠桿和價值規律由市場主體自行調節生產要素,政府對宏觀經濟少有調控甚至自由放任。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短期內能夠迎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市場活力的充分激發。但政府對國民經濟缺乏必要而有力的調控手段,資本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其盲目的趨利性最終會引發由供求關系失衡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
此外,長遠來看,社會財富大量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手中不可避免的會制約國家對資源的配置能力,使得經濟發展成果更多的成為少數群體的的私利而非充分作用于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這一現象在當今國際社會依然屢見不鮮,具體體現為一些經濟繁榮甚至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面對同某些經濟相對落后但決策機關對資源的可調動率高、社會凝聚力強的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時,表現無力甚至陷入被動。
可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能夠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提高體制運行效率并顯著增強創新能力的同時,自身難以依靠單一市場調節以達到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所以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美在柯立芝時期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經濟繁榮的案例,接受市場經濟機制,轉變單一的計劃管理,解放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從而清醒認識到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計劃體制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同時,還要深刻的意識到,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已然決定其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歷史局限性。
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要平衡兼顧兩個方面。
一是要“采歐美市場之所長”。即現階段和今后一段時間堅持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毫不動搖得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廣泛調動各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達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
二是要“去資本專利之所短”。即堅持黨的先進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國特有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廣泛調配資源,發揮國家凝聚力的優越性。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機結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擁有無限美好的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