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這一名字,即是由此得來。其中的“服章之美”,便是指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服飾——漢服。漢服的服章之美,作為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不僅是舒適與美觀的統(tǒng)一,而且也折射出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
漢服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儒家文化相連相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世界觀。對于漢服最普遍、最基本的款式“上衣下裳”,古人如是解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鄙弦律w住下裳,如同天蓋地,乾蓋坤。同時,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寓意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古人以此來表達順應天地四時,休養(yǎng)生息的理念。再比如“云肩”,它是婦女的一種日常飾物,穿戴時圍在肩頭,外觀雍容、賞心悅目,打開后整體造型卻是外圓內方的形狀,恰好照應了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天地觀。還有,漢服“交領右衽”的基本特征也與陰陽觀念相符。漢服的右衽為陽,左衽為陰,所以穿著時應右蓋左,陽蓋陰。而死者的衣服恰與此相反。漢服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與天地相呼相應,從而為服飾平添了一份恢弘灑脫,包容萬物的氣概。
漢服的種種細節(jié)也蘊含了人們對于美好人格的追求。漢服的背后有一道從頭貫穿到尾的中縫。無論何時,穿戴漢服都必須把中縫擺正擺直——這象征著為人中正,品行端莊。比如深衣,它是一種把上衣下裳連為一體的服飾。它在春秋時出現,在后世逐漸成為儒生的專屬。深衣的寓意內涵則更為深刻,《禮記》中說它“應規(guī)、矩、繩、權、衡”。深衣袖口如規(guī),象征舉手合規(guī);領方如矩,象征品行方正;背縫如繩,象征剛直不阿;下擺似權,象征進退權衡。一件衣服,可以修身,可以治國,可以習文,可以練武。漢服所體現的內涵博遠廣大,可見一斑。
玉佩作為穿漢服必不可少的配飾,也成為了國人眼中集美德品質于一身的祥瑞之物?!墩撜Z》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把隨身攜帶玉佩作為對君子的要求,足可見古人對于美玉的看重?!段褰浲x》又賦予了玉五種美好的德行:“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欲墜,有似于禮。”儒家的五種美德“仁、義、禮、智、信”在美玉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君子佩玉,倒不如說玉即君子。除了君子與玉形影不離外,普通人也常借玉表白情感與生活。他們借雜佩以示恩愛,托瓊玖以表真心,喻英才為圭璧,視神女為華琚。玉佩可以飾物,可以養(yǎng)德,可以潤物,可以喻情。可以說,玉佩之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與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燦爛長河中一枚絢爛耀眼的瑰寶。
服飾在表面上看是淺顯而隨意的,但是在實際上,它卻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今天,我們體味和感受漢服深厚的內涵底蘊,不僅是在回溯古老的中華文明,更是在以一種別樣的方式與我們的祖先交流。知以藏往,鑒以開來。繼承才能發(fā)展,回顧然后創(chuàng)新。我們只有繼承漢服所體現的內涵傳統(tǒng),在中華的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才能在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的浪潮中保有民族特色,使中華民族以“傳統(tǒng)”而又“嶄新”的面貌闊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