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飛快駛過,白熾燈投下慘白的光,映在一張張疲憊的臉上,握著扶手的人隨車微微搖晃,看到空位,便三步并兩步?jīng)_過去坐下,隨即呼呼大睡。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起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過:“現(xiàn)今的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微微搖頭,不禁深思,到底是什么導致了中國人缺乏思考能力?
在現(xiàn)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導致人們很難靜下心去做一件事,更別談靜心思考。想想地鐵內(nèi)行跡匆匆的行人,或是趕著時間補妝,或是抓緊時間打個小盹,抑或是無聊地刷起了手機,神情麻木,卻很少有人能在一趟地鐵的短暫時光中,捧一本書,靜靜地看。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難以停留,試問誰又能夠在一天疲憊的工作之后,回到家,留出一點時間,靜靜地沉浸在一本書中,或是放空思緒,想想這個社會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現(xiàn)代社會,中國人留不出時間去思考。
若說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導致中國人沒時間思考,那么思維的僵化則導致不少中國人不愿也不會思考。
正如白巖松所說,蘋果砸到了中國人,中國人第一選擇是抱怨,憑什么砸到我頭上呢?而不是如牛頓一般,去想為什么蘋果會砸下來。中國人的僵性思維使他們對事件的發(fā)生只有接受心理,而不是去反問,求追溯。白巖松繼續(xù)說,第二個選擇就是吃了。是的,吃了。這也就可以推測出中國模式了。既然砸到了,那就吃了吧,砸了就砸了的想法。想想現(xiàn)在的課堂,對于老師教授的一些道理,就比如說牛頓的萬有引力,我們學到的時候是不是就只是接受了,會有人問老師,為什么牛頓會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問題呢?很少!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一個既定的事理,只會接受而不會思考其根本。因此中國人缺乏思考能力的第二個原因便是思維的僵化和接受心理。
那也就引出一個問題了,如何才能打開我們的思維,如何去引導國人思考呢?我想大自然和書籍是解決問題的幫手。在物欲橫流、高樓林立的大都市里無法思考,何不選擇去一些鄉(xiāng)村,一些寧靜的地方走走看看,將心沉醉于自然之景,洗滌被籠在霧中的心靈,這樣才能夠聆聽自然的美好,打開我們的思維;再者便是書籍,在名家作品中,我們常能夠通過閱讀感知作者想表達的內(nèi)容,領略作者的思想,了解他們在思考什么,從而跟著產(chǎn)生思考。
“現(xiàn)今的中國很難出一個牛頓。”這話沒錯,但若是我們能夠培養(yǎng)獨立思考意識,也許我們?nèi)巳硕伎赡苁窍乱粋€牛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