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政府對老百姓的人文關懷,它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
我1982年以前一直在部隊服役,清明節從來沒有回家鄉給祖先掃墓,倒是參加過一次掃革命烈士墓。
那是1979年清明節,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剛剛結束,邊境上仍然不平靜,時不時有一些小磨擦。
在槍炮聲的余響中,部隊組織了一次為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掃墓。
我當時在某軍政治部組織處任職,戰時烈士工作是組織處的職責,我理所當然參加了這次掃墓。
烈士掩埋點設在廣西靖西縣毗粼邊境的地方,那里長眠著750多名人民解放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其中有一部分烈士遺體是我帶領士兵冒著冷槍冷炮從戰場上收運回國的。
烈士掩埋點是一片空闊荒涼的丘陵地,墓穴一個緊挨著一個,密密麻麻,排列有序,像隊列一樣整齊。
因為越戰剛結束一個多月,墳上的新土還沒有長出青草,還來不及給烈士墓立碑,更來不及立革命烈士紀念碑。
每個烈士墓前都插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烈士的姓名、職務及生前所在部隊代號,作為標志,也算是臨時墓碑。
烈士的掩埋很傖促也很簡單,有的烈士遺體從前線運回來已經高度腐爛,身上長滿了蛆蟲,惡臭難聞,即使夜間運回來,也得連夜安葬。
沒有棺木,負責掩埋烈士的人員給每個烈士換上一套新軍裝,身上覆蓋一面“八一”軍旗,然后裝進一個特制的大塑料袋下葬。
這些烈士能夠“馬革裹尸還”,魂歸故國,比起那些犧牲在越南的竹林蕉園里找不到遺體,成為異鄉的孤魂野鬼,歸宿好多了。
古時的征夫戰死后很少得到掩埋,多數暴尸荒野,“白骨亂蓬蒿”。
掃墓那天,老天爺陰沉著臉,似乎和參加掃墓人員一樣有著鉛一樣沉重的心情。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